经过了本然与本体的简要辨析(《本然论的哲学旨趣与<周易>解读》),我们可以清晰把握到本然论即中国哲学在关系中把握本质而非将本质诉诸彼岸的特点,那么基于本然论,解读《周易》还需要一种本然原则,这个本然原则即是乾坤并建。
乾坤并建的原则所表达的是,代表乾的一方作为能动的主体以其自身的意义价值原则为导向,与作为有待被开利用的资源的坤的一方接与对待的本然原则。这意味着乾坤是两个不同的维度,并建的达成生成新事物。
如果借用西方哲学的术语不精确地对乾与坤两个维度进行描述,那么乾是形式侧的、坤是质料侧的。何以如此描述?因为形式规范着质料,形式赋予质料以格式,二者一个是主动者一个是从动者,因此从这样的角度描述才说乾是形式的坤是质料的。
为何说这种表达不精确呢?因为传统西方哲学是本体论的,而形式质料的区分正是为本体论服务的。按照西方哲学的传统理解,世界从最低级的纯质料到最高等级的纯形式是呈梯度的逐级上升的,即越是泥于质料性的就越低级,越超然的则越高尚,没有形式支配的质料不过是“烂泥扶不上墙”,而彻底摆脱质料束缚的彼岸世界才有自由。这显然是本体论式的彼岸追寻,最纯粹的形式意味着最高的真、善、美,而这反映出本体论视域下形式对质料的单方面的、绝对的、不可逆的支配和统治。本体论的哲学,其形式最终诉诸彼岸之上帝,上帝的就意味着是真理的,那么就自然而然诞生机械论式的世界模式,即事物就是形式对质料的支配。而万事万物就是上帝规则下的成员,而上帝的完满要求形式的完成,那么事物的开端与终结就形式地被上帝规定好,有限的芸芸众生所前行的开放世界在上帝眼中不过是早已写完的剧本,即本体论世界具有未来的完成预设。未来的完成意味着以上帝看来一切都是分析的,不存在超越的,人类的有限的开放是假象,真理是指向终极完满的封闭的。因此本体论世界下,万事万物是精密的机械元件,而上帝是个高明的机械师,世界只有被注定好结局的芸芸众生,其机械性取代生命性,以及世界之外的上帝。
那么中国哲学的乾坤并建与质料形式的机械原则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为何说本体论世界是机械论的而本然论世界是生命哲学的?生命何以摆脱机械化?关键在于生命的“逆自然”属性。
生命的前行,其之所以是生命的,其区别于被程序预先设计好的机械的前行,关键在于“迎逆”性。所谓迎逆就意味着不从于自然世界的绝对支配,其甚至是与自然裹挟之势逆行的。西方哲学为了确立人的自由意志曾对基督教中人类被放逐出伊甸园给出一个解释,即自由首先意味着反抗,即人类从反抗上帝命令食用智慧之果开始具备了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主动性。当然,这份自由并不能改变上帝面前人类被支配的本体论本质,但本然论的中国哲学可以。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哲学,生命之为生命,其区分于机械程序的关键自然是不甘于被自然规律裹挟前行,而自己为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做主的主体性,不想被裹挟于自然那就要别出自然。别自然就意味着逆自然,人行走于自然世界之中当然是面向自然的,因此对于生命意义上的人来说,以他的前行为参考系,自然世界就是向着自己“迎面而来”的,这就是庄子说的“将迎”。生命是个能动的自我,为了存续它必须与自然世界接与对待,而如何将自然世界转化为自己生命存续的保障,如何才能保障,这呼唤着主体自我生成意义价值,即西方哲学中属于形式一侧的东西。生命与自然世界的接与对待是主体自我按照自己的需求生成格式,并按照该格式去转化迎面而来的自然资源,这个过程就是乾坤并建的。
由此,生命和机械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显化,即机械是被预先编写完成的形式驱动的,因此是无我(ego)的,而生命将迎于自然的形式是出于自身的需要主动生成的。形式的越过主体的预先完成与来自于主体而服务与主体的工具生成,区别了机械与生命,前者被形式支配,后者支配形式。因此本体论世界人类和自然的互动表现为一个更大的预先完成的机械法则的绝对支配,人与自然在上帝面前不区分,人类限于自然法则之中。而乾坤并建表达的是,主动的乾为了自身的需求而生成形式,以将从动的坤按照乾的价值转化。乾坤并建的过程只有能动的乾和从动的坤,二者同处于一个互动的关系之中,并建过程不存在不澄明的彼岸世界的参与,不需要上帝的调节,生命体根据自身的需求自我成长,这个意义上的自由才摆脱机械论的桎梏。
本然论世界是在关系中谈本然,乾坤并建就是在关系之中谈并建,并建生成新事物,新事物超越旧事物继续前行,而就关系谈关系、就乾坤双方谈并建,因此脱离于关系之中的说理体系既不需要也不应该设定。乾坤并建也可表达为开物成务,乾的一侧作为能动的形式,它的功能是“开物”,坤的一侧作为从动的质料,它是“成务”的承载。因此“天行健”和“地势坤”即是乾、坤之本然,“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即是乾坤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这就是生发万物的乾坤并建之则。乾坤双方的共同作用生万物,这是本然,而乾坤的源头在六合之外,追溯乾坤之外在源头如宋明理学对理气先后的追问则偏离了本然论的范畴,对存而不论的外因追问也就背离了中国哲学的乾坤并建之主题。
(注:本文的表述尚不成熟,意在抛砖引玉,关于该课题的后续讨论见《易哲学院主题讨论之——乾坤并建与两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