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4-12】本然论建构(二十一)

0
从我们对人类人文成长的进路来看,特别是经历了“别禽兽”“别自然”的人文化自觉的进路来看,中间主体的地位应该是“人文化”程度高级化的命运体存在。如果说“禽兽间性”伦理是除有限血缘关系之外广泛敌防、互害、对峙的种群共生伦理,“自然人间性”伦理是利已者间适者生存的个体竞争伦理,那么“人文共同体间性”伦理就应该是适合共同体凝结化自由创新机制最佳生存条件之公共士壤培植下的共享伦理。因为中间主体是社会产出的源头,直接与共同体社会发生“生产-消费”的对接关系,可注意的是,这种关系的实质是对等交换,并不触及两行关系中意义流的质地转换,从而可以不纳入两行逻辑关系转化处理。这种直接性派生出以一般等价物公共换算的市场交换体系。这样,货币流很容易混同于一般信息流,从而纳入信息传输和信息加工的网络理论体系,进行处理。但道术的网络体系不是基于信息的,而是基于意义流的。在意义流落实为产品实现的角度看,实体经济用更为贴切也更为复杂的意义流处置网络更能清晰理解。 本然论建构-1 本然论建构-2 本然论建构-3

【第2024-10】本然论建构(二十)

0
为了分析复杂的社会有机体,将抽象的问题落实到具体,我们将聚焦于社会的中间主体的探讨。所谓中间主体,指的是非最底层命运体和最高共命运体的中间层次的两行命运体。它们的本质属性是与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人文组织形式,就其发生论基础来说,每一个这样的中间主体都是一个“新生事物”,因而遵从满足自身规定性的“成物之理”;将其置换成道术语言体系,它所对应的是相应的道术体系及其内涵的“成道之理”。 真实的社会复杂共同体是以这些中间主体为网络节点的“n行”立体化组织结构。因此在真实而丰富的两行命运体当中,是凝聚着诸多层次的中间性类主体的:对于它的下面主体而言它是上行结构,而对于它上面的高级主体而言它是下行主体,并且每一个高级主体所辖的下行结构不止一个而是一组。这就构成了“类似倒立树状的权分”布局的网络结构,因此一个非最高级别的(类)共同体事实上镶嵌在两个秩阶相连的两行组织结构的中间:对上它以下行身份司职,对下它以上行身份对下道统。 本然论建构-1 本然论建构-2 本然论建构-3

【第2024-8】本然论建构(十九)

0
马克思所批判的西方传统学术,归根结底针对的是跳跃于人神之间的一行逻辑本质:要么以某种“代表性的自然人”为假设依托穿凿出人类交往的逻辑图式,要么以“逻辑完满”和“道德全能”的上帝为根本旨规抽象出人类必须符合其规定性的宗教信条,建立起上帝视角下的形而上学一行逻辑体系(包括黑格尔的貌似两行逻辑的理念辩证法,归根结底也是一行逻辑的彼岸一行逻辑运动的体系),只是他们单单忘记社会综合有机体自身的物质化的本质力量和独立的自然历史过程性。以我们所揭示的中国哲学内蕴的两行道术为参照,则马克思所指出的西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理论缺失,恰恰在于无视社会共同体的成道之理,即缺失道术维度。 马克思所承担的是这样一类有限的理论任务:发现和开拓一门科学的哲学;运用这门科学中的有效原理建立起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覆灭和送终提供理论指导的现实性的革命方案。作为这种革命的方向和归宿,给出基于社会自身 (生产力维度) 和人 (生产关系维度) 的物质化本质力量共同推进而成的“非异化社会样态”,即社会主义理论。如果将这两股本质性的物质力量理解为道术术语下的“成社会主义之新生事物的两行之德”,那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行并建的努力,一定结出社会主义这一非异化哲学规定性的本然之果。 本然论建构-1 本然论建构-2 本然论建构-3

【第2024-7】本然论建构(十八)

0
成已之理的满足服从于命运体自身的生产再生产。这个限定也是“人,自然,禽兽”统一性的理论边界,越过这一边界,命运体自发进入自身意义的再生阶段。同样,意义的开放性和丰富多彩性使得命运体有多种多样的选择,但选择“人文之道”的维新革命路线,既是人文擘画者的引领使然,又是本然之道自我超越的现实选择使然。即,自发性类人文 (可以以部落发展为参照背景) 的共同指向也朝着这一文化共同体迈进。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导致的: 分工和协作的组织样态,能够让生方式更高效,也能让个体的生活感觉到优越和高尚。 只有共同体所范畴的区域内的大多数个体有被共同体序化自身的愿望,共同体的上行擘画才具有“移风易俗”“因风御俗”的组织力量。上行的组织力作为上下并建的一方,其除了提供抽象的行为指针和同样抽象的组织程序,本质上什么也不能自身创造,没有下行的“道之充”,上行之道仅为有待未来化充实的“虚”,现实的共同体成物之理无法得到兑现。因此,上行之道与下行之理之间的互相成就,是共同体和谐的基础,也是和谐的表征。 本然论建构-1 本然论建构-2 本然论建构-3

【第2024-6】本然论建构(十七)

0
在生命化的物的层面,纵向的“心-百体”的道的贯通 (成仁之心与成物之理) 与横向的“成己之理”(类主体-营卫) 的拓展 (意义流的靶向跃迁与属性转变) ,构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道术维度,而逻辑的表达均可以统一到两行并建的两行逻辑结构当中。《内经》是忠实度最高的因循生命之理而展开的人文道术体系。 首先,在医道观下,任何可称其为命运体的成已个体,都与其对象性的营卫体发生结构同构的两行关系,通过两行逻辑获得其靶向性的营卫意义流,基于主客并建的内外之德的积蓄、臧存、转化与意义绽放,完成成已之理的全部过程。其二,在胚胎组织发育过程的程序结构层面和“心统百骸”的上下并建两行关系层面,依医道形成君与臣、道枢与微末、无为与振作、顺畅与阻塞、利行与迟滞等上下两行关系相应的范畴,并形成相应的药理规制。其三,综合上述两种路径,即基于“成已之理”维度的道术延伸和基于“成物 (类共同体)”维度的道术延伸,将延伸至后的“结果”定格化,悬搁道体内的归宗循理程序,仅保留一个“内机体-外宇宙”的因应对待格局,形成似乎是超然于本然道术的人造天则”的“万宗归宗”的统一道术,这是道术极端人文化曼衍的结果。 本然论建构-1 本然论建构-2 本然论建构-3

【第2024-5】本然论建构(十六)

0
将意义流作为独立的审视对象,则发现它实质上是一个跳跃式改变靶向和属性并规制于道术体系的系列过程的总集。它更像带有驻点的意义流自身的旅行,而驻点处被表征的意义流,其靶向和属性都各不相同,与营卫体自身的异彩纷呈、丰富多彩性相对应。 而改变意义流的靶向和属性的不是其他,而是它所对的主体和类主体。其逻辑旅程的始端我们还能够看到原始化的营卫靶向和属性,但随着推进其逻辑旅程的深入,其驻点越来越远离起始的原初性,似乎是被所对的主体类主体的“智商”所牵引前行的被动旅行。而这个具有“智商”的“知”不是别的什么世界或命运的主宰,恰恰是人类性中的人文力量。如果说“人文”也分成“接地气的人文”和“曲高和寡的人文”,那么,将“主体-营卫”对应能力的所知力量,就是最接地气 (接客观自然世界之气) 的“人文元气”。 本然论建构-1 本然论建构-2 本然论建构-3

【第2024-5】本然论建构(十五)

0
本然论的逻辑展开是两行的,两行逻辑具有超越论的现象学意义。但胡塞尔的现象学操作是精神活动,它割裂了生活世界,一切现象学实践只是精神世界“空对空”的操作,只生成逻辑,不能还于生活世界的对象,同时也难以穿透主体间性。而在本然论的世界中,意义流带有靶向性,意义流在其靶向运动中穿透一系列的两行逻辑,随着面向主体的不同而被动呈现的意义具有客观性,可在主体间公共表述。“营卫”是处于“对象性关系”中的意义流,并非存在物,它靶向性地指向命运体主体,转化为其“成己之德”。 命运主体间的对象性关系造就了公共营卫资源的普适性与同质化。以粮食为例,其面向人类社会的每个主体,都共同表现为的“营”的意义,其意义流在主体间是贯通的,这使其成为公共的社会资源。公共资源从动物性的生存需求的满足,到人文性的生活需要的满足,乃至于实现人的价值意义的满足,人类不断提出并实现高级化的两行任务,实现“类”的超越性。同时,如何处理公共营卫资源,这也是反映一个社会是否具有人文正当性的标准。 本然论建构-1 本然论建构-2 本然论建构-3

【第2024-3】本然论建构(十四)

0
两行并建的任务,目的性落实在营卫体的改善,在文化人类学意味着旨在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呼唤着以分工合作为组织形式的生产关系的重构。这一重构活动的全部重心,即本然的政治诉求在于,在其共同体前提的组织维护下,使每一个社会命运体作为“营卫子”获得可以度量的、倍增的跨越式跃迁。 (心,官) 的两行关系体系,是由上下组织间形式化两行逻辑这一贯穿“共命运体整体运行功能”的汇总表达。这一表达对营卫相关展开机制的悬搁,恰恰说明共同体的“成物之理”与各层级的 (类)命运体的“成已之理”之间是高度共扼耦合的,不悬搁不足以凸显共同体的成物维度。自管子起,就形成了这样的“悬搁”与“凸显”的表达性划分: 共同体成物之理的究问倾向于表达为“道”;而(类) 命运体的成己之理倾向于表达为“理”。 本然论建构-1 本然论建构-2 本然论建构-3

【第2024-3】本然论建构(十三)

0
上一节课我们围绕“营卫论”的理论源头做了梳理,本节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深入到“本然论”的主题之中。 命运体的成物之理,它表现为以自身为超越主体,对象性地置其他世界为客体,以“别出”的方式将迎对象世界。命运体在自身程序展开的过程中,将自身主体与对象客体作为有机整体,以“并建之道”的一贯统摄完成内外意义流的两行逻辑处理,最终整合为成就自身的“成物之德”或“生生之德”,实现命运体“逆自然之道”的“成己之道”。由此,命运体不断筛选、整合、转化对象世界的对象形态,使意义流的内涵不断清晰、深化、内化,完成从存在性的对象世界向成己之道归宗的生生世界的意义凸显。 基于命运体的成物之理,命运体间“并育而不相害”的共生态的实现,需要对象命运体双方互以对方为自身正向的营卫,这就是自然世界的“本然和谐”。而人类世界实现“本然和谐”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取代“以卫取营”,找到新的获取“营”的途径,农耕文明重大意义在此体现。 本然论建构-1 本然论建构-2 本然论建构-3

【第2024-2】本然论建构(十二)

0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以“两行论”的视角探讨本然论,本节开始我们进入“营卫论”的主题。 经过我们的讨论,道术是如同程序指读数据的两行交织过程,命运体以其自身的格式读取意义流化的数据,在这个过程中会生成新的意义流,道术连结着从抽象到具体的全部过程。中医的表达与道术一致,如对“五谷化气”过程的表达,粮食从具体形态经过人体的消化转变为抽象的营卫之气,经过不断的意义流的转化表现出对于机体的有用性,这个有用性在哲学上表达为“德”,在中医表达为“气”。“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从“道”到“德”,越是向“德”沉降就越是具体化,“气”如同在道术这个“场”下的“流质”,道术有其格式与节点,这与气血周流相对应。 对于特定对象的系统,例如医家关注的生命体或政治家关注的社会,我们可以以营卫为组织系统定态,如医家以营卫为身体定症,政治家依据此原理作制度,这正是中医与道术的一致性体现。 本然论建构-1 本然论建构-2 本然论建构-3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