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是晚周诸子的杂集之作,其主旨在于为进入《周易》的理论世界而进行的哲学奠基。从周初《周易》的文典形成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道术观经历了以别自然为主趣的本然论道术、以本然论反思为主趣的管子道术、以本然论与(新)自然论两行并述的老庄道术和以抽象的符号体系自洽性为依归的衍术道术等诸多形态。而诸子的理论表达逐渐以道术为宗,其哲学热情使得道术自身具有了基础的地位,从而具有了自身理论锻铸的迫切需要。
老庄的新自然论道术给有周以来人文勃发的原始儒学提供了反向的思考视角和反动的理论张力,它打造了一个超越但包容本然论的两行论话语结构和终极化理论归总的道术话语平台,使得任何哲学的程式化论证在形式上都归宗于道术话语平台。在如此的理论攻势之下,儒学的道术基础遭到怀疑,旧儒学的典章需要在新的道术话语论理的体认之下获得新的莫基。孔子的一系列述而不作都潜在性地向新的道术话语结构靠近,而孔子及其孔子后学的理论焦虑也当然地集中于新的儒家道术体系的再奠立。《易传》就是这种道术话语结构版本升级条件下对《周易》哲学的再提升、再定性和再阐发。
道术源流-1
道术源流-2
道术源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