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周之际的农耕革命实现了让中国人以“生生”的本然之道从禽兽的自然之道中超越出来的转变,我们将本然论作为中国哲学的质的规定性,原因在于本然论强调“德”,有“德”才有生生,有生生一切才有前提。人类源自自然界,从禽兽中走出,人类从禽兽的“自然境界”到人类的“人文境界”的转变中经过一个重要的“本然境界”的时段,人文基于本然。

荀子集成性地继承了孔子,但走的是一条不同于思孟学派的道路,荀子开辟了一条哲学人类学的道路,他以超越的视角将人类思想史贯通性地整体把握,因此荀子不只是一个集成性的儒学家,也是一个哲学史家。荀子思考“自然境界——>本然境界——>人文境界”的发展历程,对人文历史的发展轨迹进行探索,强调人文之道不能离开本然之道,不能忘记人自身具备的动物性。为了满足生存所需,动物性天然是自私的,这是个体“生生”的成己之理,在人文社会中表现为“小人”性。人文革命就是要将个体的“成己之理”纳入更高的“成道之理”中,在承认人的“小人”性的基础上将人改造为人文化的君子,要做到这一点依靠的正是礼,因此荀子要在孔子哲学的基础之上向前探索,去发掘圣人制礼作乐的哲学精神。

荀子读辩-1

荀子读辩-2

荀子读辩-3

留下回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