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两行论新领域两行中医论【第2022-5】易哲学院主题讨论之——中医理论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第2022-5】易哲学院主题讨论之——中医理论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摘要:本次中医主题的讨论以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为主题,探讨中国哲学和中医的理论亲缘之处,并通过讨论体会医家诸多概念的哲学意味。

关键词:中医  人与环境  中国哲学

学生1:上一次和大家分享了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整体观念。主要聊了生物人——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这次再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然人——即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主要讲的是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与此同时,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改造也会反过来影响人体。而这种对于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观的整体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天人合一。中医观念认为人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秉天地之气而生的,气分阴阳以成天地,天地阴阳,二气交感,万物化生。例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在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中专设一篇《天人解》将天人合一这个问题阐述得很细致明白。

伴随着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生物的生理,病理状态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

随着四季交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生物会顺应这种规律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应于此又分別有四季不同的养生法,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人体的脉象也会相应的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此外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还会受到风雨晦冥的影响。例如天气晴朗,天温日明,那么人体的阳气会随之充盛,气血运行通畅。而天寒日阴,阴盛阳衰,人体的阳气偏弱,同时寒性主收引凝滞,那么气血运行就会变得晦涩而行缓。

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生物和人体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变化。例如霜降的霜桑叶,秉金深秋肃杀之气,又得秋霜降及凌冽之性,故霜桑叶治盗汗效如桴鼓,而其他时期的桑叶却未能表现出此等功效。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中就特地载药365种,以“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孙星衍辑本《神农本草经·卷三》)。

随着昼夜晨昏、阳盛阴衰、阳消阴长的变化,人体之气也在相应变化。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白天人体阳气多,趋于体表脏腑的功能,活动比较活跃,而夜间人体的阳气內伏于里,开始表现得平静,这反映出了人体随昼夜阴阳二气盛衰变化而表现出相应的调节。

地域环境差异也会对人的生理状态产生相应的影响。环境不同那么相应的地理产物也不尽相同,地域文化不一样,那么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也会有所差异,这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体质的形成,以及一定地域内的疾病谱已及相应的治疗措施和手段。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论》“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爇。故灸爇者,亦从北方来。”我们都知道长期居住在某地的人如果突然迁居异地呢,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但会逐渐适应,这说明地域环境对于人体的生理有一定的影响,而人体也具有相应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讨论:

新学衡:谢谢,讲得很好。《内经》既是中医又是哲学,它是两窍的东西。中医妙就妙在,哲学里边讲的东西都十分形式化,很抽象,但到了中医这边,它把生理、病理、疗理,十分很微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中医的体系又十分严格地受施症所规范,所以它形成了一种不容不敬的可信度。所有的中医的范畴都是哲学化的,这对我们也是时刻的提醒。讲的非常好,中医的内容我读过,现在再听学生1的表达后仍然有很多的感慨,我们讨论讨论。

学生2:老师好,学生1今天分享的是中医当中人和环境的密不可分性,再结合她上次谈的中医的整体观,那么在中西哲学对比的层面上,我能明显感觉出中国哲学的体系是整体性的而西方哲学是割裂的、主客对立的。西方哲学将人看作机器性的对象,西医的治疗手段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而人与环境之间是以类似于点对点的方式交互的。而在中国哲学这边,强调的是两行间的接与对待,举例来说脏器和人体的关系就是一种整体观下的接与对待,同理,人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两行并建的接与对待关系,可以说中西方处理主客关系的差异十分明显。

新学衡: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和学生1深入的了解这个领域,因为读《内经》就像读数学一样。对你们来说,可能很难下功夫去钻研,学生1讲的这些都是我们能听懂的。当她讲到细微之处,比如引申出阳气,再把阳气、四时和一天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对我们的震撼力很大。

学生3:对于学生1的这个分享,我也有一点感触,因为《孟子》里也有谈“夜气”问题,他说晚上是助长“仁义之气”,有这样一个将其赋予哲学属性的意味。在这一点上,学生感觉很可能是当时孟子也是有一些“实在”作为基础的,比如义勇和气勇之间,学生其实有点怀疑这件事情,这可能助长的不是“仁义之气”,反而是一种“气力”,他将“气力”赋予了道德属性,给心智一种鼓舞。学生现在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到底是说这个气是有仁义的属性,还是说气本身并没有但是它可以助长心性内的仁义。

新学衡:儒家在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就是用医来答的时候,他们尊的是道家。道家以阴为本,阴是人。而那个悍气就是阳气,阳气是卫啊,所以说阳气是勇,仁和勇分别来自于阴和阳,就像中医里边说的那样。在这个意义上再看《庄子》,那就讨论得更多。所以这方面我们就要补短板,我们要感谢学生1经常给我们分享,我们也教学相长,对学生1来说也是个帮助。

学生1:是的。关于学生3刚才说的问题,我看过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像老师说的是“阴”,阴具有静的特性。然后在《易》的太极图说里面,比起阳,它更加强调的是阴的静,这个角度我觉得是能够讲得通的。另一个是,在道家之后有一个学派,他们强调内丹,并将五行与仁义礼智信相对应,将木对应为仁,将金对应为义,火对应为礼,水对应为智,土对应为信。学生3说晚上早点睡觉可以助长仁气的话,这与“经络循行”、“子午流注”是能够说得通的。就子午流注来讲的话,从晚上11 点到第二天的 1 点是胆经的循行,从第二天的 1 点到 3 点是肝经循行的时间,肝胆经在五行上面都可以属木,就这一点来讲似乎也是能解得通的。就古人的作息时间来讲,他们起床的时间大概是 5 点到 6 点,睡觉的时间是 9 点左右。

新学衡:对,你说的这些都是非常确实的,内丹家做的那些实际上遵的都是《内经》的体系。我们以后要多学医啊,这对我们帮助实际上是很本质的。对孟荀那一代的哲学家来说,医学的东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数理基础,它是常识,时不时就会在他们的理论中出现。

学生2:就这个问题来说,我时不时也会想,现在很多人都有熬夜的习惯,甚至有时为了赶一些工作会通宵。虽然都说8小时是保证充足睡眠的一个标准,但实际上如果一个人通宵,尽管第二天会补觉,但无论睡多久精气神也很难调整回来。如果说在中国,晚上通宵白天补觉,以国际时间来看仿佛过的是“美国时间”,但这种作息时间在美国的环境可以适应在中国却不行。所以以作息时间为例,那么人体和环境之间的密不可分性、甚至对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就显得十分突出。

新学衡:这个我们可以科普一下,中医的神奇在于中医对度量单位和坐标的选用实际上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极坐标,也就是动态坐标。比如说“一寸”,身高两米多的巨人和个子不高的人相比,他们身上的“一寸”就不一样,但都叫一寸。实际上所谓的一寸是就某个个体生命体来说的,中指的第二个指节的长度就等同于他身上的一寸。同样中医在讲子午流注的时候,所谓子午线是穿过某个身体的子午线。所以地球上每个地方都有子午线,就看在哪里,在美国和在中国子午线就是不一样的。所以有时差的生活就是黑白线倒置的,但如果是在美国长居的人,那就是在美国子午线上的生命考察,它严格的意义在这。所以子午线就是地球的穿透具体个体生命体的子午线。

学生2:是,这就使得生命体与环境密不可分。

新学衡:所以说中医在这一点上的定义非常严格,包括这方面的常识,以后我们也可以聊一聊。

留下回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