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2-5】易哲学院主题讨论之——中医理论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0
摘要:本次中医主题的讨论以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为主题,探讨中国哲学和中医的理论亲缘之处,并通过讨论体会医家诸多概念的哲学意味。 关键词:中医  人与环境  中国哲学 学生1:上一次和大家分享了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整体观念。主要聊了生物人——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这次再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然人——即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主要讲的是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与此同时,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改造也会反过来影响人体。而这种对于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观的整体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天人合一。中医观念认为人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秉天地之气而生的,气分阴阳以成天地,天地阴阳,二气交感,万物化生。例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在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中专设一篇《天人解》将天人合一这个问题阐述得很细致明白。 伴随着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生物的生理,病理状态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 随着四季交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生物会顺应这种规律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应于此又分別有四季不同的养生法,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人体的脉象也会相应的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此外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还会受到风雨晦冥的影响。例如天气晴朗,天温日明,那么人体的阳气会随之充盛,气血运行通畅。而天寒日阴,阴盛阳衰,人体的阳气偏弱,同时寒性主收引凝滞,那么气血运行就会变得晦涩而行缓。 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生物和人体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变化。例如霜降的霜桑叶,秉金深秋肃杀之气,又得秋霜降及凌冽之性,故霜桑叶治盗汗效如桴鼓,而其他时期的桑叶却未能表现出此等功效。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中就特地载药365种,以“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孙星衍辑本《神农本草经·卷三》)。 随着昼夜晨昏、阳盛阴衰、阳消阴长的变化,人体之气也在相应变化。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白天人体阳气多,趋于体表脏腑的功能,活动比较活跃,而夜间人体的阳气內伏于里,开始表现得平静,这反映出了人体随昼夜阴阳二气盛衰变化而表现出相应的调节。 地域环境差异也会对人的生理状态产生相应的影响。环境不同那么相应的地理产物也不尽相同,地域文化不一样,那么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也会有所差异,这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体质的形成,以及一定地域内的疾病谱已及相应的治疗措施和手段。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论》“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爇。故灸爇者,亦从北方来。”我们都知道长期居住在某地的人如果突然迁居异地呢,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但会逐渐适应,这说明地域环境对于人体的生理有一定的影响,而人体也具有相应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讨论: 新学衡:谢谢,讲得很好。《内经》既是中医又是哲学,它是两窍的东西。中医妙就妙在,哲学里边讲的东西都十分形式化,很抽象,但到了中医这边,它把生理、病理、疗理,十分很微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中医的体系又十分严格地受施症所规范,所以它形成了一种不容不敬的可信度。所有的中医的范畴都是哲学化的,这对我们也是时刻的提醒。讲的非常好,中医的内容我读过,现在再听学生1的表达后仍然有很多的感慨,我们讨论讨论。 学生2:老师好,学生1今天分享的是中医当中人和环境的密不可分性,再结合她上次谈的中医的整体观,那么在中西哲学对比的层面上,我能明显感觉出中国哲学的体系是整体性的而西方哲学是割裂的、主客对立的。西方哲学将人看作机器性的对象,西医的治疗手段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而人与环境之间是以类似于点对点的方式交互的。而在中国哲学这边,强调的是两行间的接与对待,举例来说脏器和人体的关系就是一种整体观下的接与对待,同理,人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两行并建的接与对待关系,可以说中西方处理主客关系的差异十分明显。 新学衡: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和学生1深入的了解这个领域,因为读《内经》就像读数学一样。对你们来说,可能很难下功夫去钻研,学生1讲的这些都是我们能听懂的。当她讲到细微之处,比如引申出阳气,再把阳气、四时和一天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对我们的震撼力很大。 学生3:对于学生1的这个分享,我也有一点感触,因为《孟子》里也有谈“夜气”问题,他说晚上是助长“仁义之气”,有这样一个将其赋予哲学属性的意味。在这一点上,学生感觉很可能是当时孟子也是有一些“实在”作为基础的,比如义勇和气勇之间,学生其实有点怀疑这件事情,这可能助长的不是“仁义之气”,反而是一种“气力”,他将“气力”赋予了道德属性,给心智一种鼓舞。学生现在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到底是说这个气是有仁义的属性,还是说气本身并没有但是它可以助长心性内的仁义。 新学衡:儒家在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就是用医来答的时候,他们尊的是道家。道家以阴为本,阴是人。而那个悍气就是阳气,阳气是卫啊,所以说阳气是勇,仁和勇分别来自于阴和阳,就像中医里边说的那样。在这个意义上再看《庄子》,那就讨论得更多。所以这方面我们就要补短板,我们要感谢学生1经常给我们分享,我们也教学相长,对学生1来说也是个帮助。 学生1:是的。关于学生3刚才说的问题,我看过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像老师说的是“阴”,阴具有静的特性。然后在《易》的太极图说里面,比起阳,它更加强调的是阴的静,这个角度我觉得是能够讲得通的。另一个是,在道家之后有一个学派,他们强调内丹,并将五行与仁义礼智信相对应,将木对应为仁,将金对应为义,火对应为礼,水对应为智,土对应为信。学生3说晚上早点睡觉可以助长仁气的话,这与“经络循行”、“子午流注”是能够说得通的。就子午流注来讲的话,从晚上11 点到第二天的 1 点是胆经的循行,从第二天的 1 点到 3 点是肝经循行的时间,肝胆经在五行上面都可以属木,就这一点来讲似乎也是能解得通的。就古人的作息时间来讲,他们起床的时间大概是 5 点到 6 点,睡觉的时间是 9 点左右。 新学衡:对,你说的这些都是非常确实的,内丹家做的那些实际上遵的都是《内经》的体系。我们以后要多学医啊,这对我们帮助实际上是很本质的。对孟荀那一代的哲学家来说,医学的东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数理基础,它是常识,时不时就会在他们的理论中出现。 学生2:就这个问题来说,我时不时也会想,现在很多人都有熬夜的习惯,甚至有时为了赶一些工作会通宵。虽然都说8小时是保证充足睡眠的一个标准,但实际上如果一个人通宵,尽管第二天会补觉,但无论睡多久精气神也很难调整回来。如果说在中国,晚上通宵白天补觉,以国际时间来看仿佛过的是“美国时间”,但这种作息时间在美国的环境可以适应在中国却不行。所以以作息时间为例,那么人体和环境之间的密不可分性、甚至对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就显得十分突出。 新学衡:这个我们可以科普一下,中医的神奇在于中医对度量单位和坐标的选用实际上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极坐标,也就是动态坐标。比如说“一寸”,身高两米多的巨人和个子不高的人相比,他们身上的“一寸”就不一样,但都叫一寸。实际上所谓的一寸是就某个个体生命体来说的,中指的第二个指节的长度就等同于他身上的一寸。同样中医在讲子午流注的时候,所谓子午线是穿过某个身体的子午线。所以地球上每个地方都有子午线,就看在哪里,在美国和在中国子午线就是不一样的。所以有时差的生活就是黑白线倒置的,但如果是在美国长居的人,那就是在美国子午线上的生命考察,它严格的意义在这。所以子午线就是地球的穿透具体个体生命体的子午线。 学生2:是,这就使得生命体与环境密不可分。 新学衡:所以说中医在这一点上的定义非常严格,包括这方面的常识,以后我们也可以聊一聊。

【第2022-4】易哲学院主题讨论之——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

0
摘要:本次讨论邀请中医专业的同学为我们分享中医的整体观念,通过对话讨论,启发我们对中国哲学的思考。 关键词:中医  整体观  中国哲学 学生1:我今天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医里面一个特别重要的观念,叫做中医的整体观念。那中医的整体观念它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要讲的是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个部分是谈人与自然界之间拥有一种统一性;然后第三个部分就是谈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在这些整体观念中,它又暗含了人作为生物人、自然人以及社会人的种种属性。 中医立足于生命活动的人体,它善于将时间、空间、环境、生物、人体等统一起来。我们重视时间空间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和生物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把握系统整体的活的联系。 因为我们的研究是以人为核心的,所以说我们先讨论这个人作为生物人的属性,即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点上它又可以包括人在生理方面的整体和人在病理方面的整体。人在生理方面的整体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五脏一体观,第二个部分是形神一体观,第三部分是精气神一体观。我们先来说五脏一体观,我们都知道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然后我们又知道心为君主之官,它有一种主宰五脏的作用。然后同时这个心又与小肠相表里,它通过这个相表里的关系,进一步来统摄六府。在经络系统的联系下,进一步影响和主导形体官窍的生命活动和意识思维等的精神活动。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以心为主导的,以五脏系统为中心的配合六腑形体官窍以及经络系统为联系的五脏一体官。五脏之间它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它们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二个部分是形神一体观,这里面的“形”指的是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神在这里,它既包括广义的神,又包括狭义的神。那《中医》里面讲的广义的神,它主要指的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而狭义的神包括了人的精神、意志、情感、思维等精神活动和性格倾向。那么形神一体观,它就指的是形体与精神的统一。还有一个说法是形是神的藏舍之处,而这个神是形的一种生命体现。 第三个部分是精气神一体观。这里面的“精”它可以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精本身、然后第二个是血、然后第三个是津液,精气共同构成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然后这里面的“神”它主要指的是那个广义的神即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整体表现。那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可生神,形神共养。然后精气养神,而神则统摄精与气。这就是三个生理方面的整体观。 就病理方面来讲的话,它又包括病期变化的整体性、诊断治疗的整体性以及养生康复方面的整体性。在这里我就举个例子,定期变化的整体性,我们讲“有诸内必行于诸外”,最简单的就是有的时候我们说一个人上火,说有个人他牙疼了,那这个时候他的这个火可能是胃火;那有的时候这个人他眼睛红了,我们说他上火,那这时候可能是肝火;如果他舌苔黄、又有口疮,这时候又可以说是有心火。中医本身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从外部来探查身体内部的变化,所以说它有见微知著这样子一个特点,这就是病期变化的整体性。 然后在诊断防治的整体性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治未病”。关于治未病的思想当中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在治疗的过程当中特别注意患者的顾护胃气的问题,我们讲留得一分胃气,然后便得一分生机。 最后一方面是养生康复方面的整体性。在养生康复方面,我们强调神形共养。比如说有的时候一个人生病的原因可能不是由病邪导致的,而是他的外界环境。比如说他的人际关系不好,由人际关系不好产生了某种情绪,而这个情绪又可以反过来影响他的身体健康。那在对这方面进行养生和康复的调护的时候,在这次疫情当中有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就是“八段锦”。通过八段锦来预防患者因为长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当中而产生的郁结之气,通过八段锦,第一方面让他强身健体;第二方面类似于帮他疏通经络,以此来预防由于气郁而影响到情志,进而由情志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 讨论: 新学衡:感谢学生1的分享,这份总结给我们补了很多课,就这个问题我们展开讨论。 学生2:这份分享对精气神的解释特别符合我原来的思考。因为在韩非子解老子的时候,他解“上德不德”那一部分,像俗话来讲,它是一种“费神”的。而对于精与气,《庄子》也有讲气。我对气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人与外物沟通,或者说是“野马也,尘埃也”这样的一种理解。它作为一种活动性,或者说是一种自由的东西,在人与万物还有天地之间产生一个沟通,而这个气的顺畅与否也是对人体的健康与亚健康的一种表征,是很重要的东西。我也看过一本关于先秦气功的书,写得相当不错,这次的分享也大多与我理解的相合,但对“精”这部分,我理解的还有一些欠佳。 新学衡:我补充一点,我们要习惯于哲学跟医学之间的这种概念对话。也许第一次听在语境上边我们相互之间的理解不一样,但是经过后续的磨合,我想我们这样的讨论对理解中医和理解哲学都有帮助。就哲学性和医学性来说,医学是要求实践的,它要落实到具体的看病治病上面去。而哲学咱们可以“空谈”,可以把概念放大,但医学不能这样。 学生2:是的,感觉的确是老师说的这个思路,因为中国哲学本身它就是一种动态的有生命性的东西。而对于一个系统、一个理论,它的根治必定是对活物的随时应变的处理模式。所以说学生也倾向于这个方面的理解。 新学衡:好的,我们这个氛围很好,今天分享的内容我也读过,再走一遍感觉很不一样,因为我们现在都是有心的在听这个内容,就像学生2讲的那样,以前我们一直是在关注中国的哲学或者是某一家的某一派,现在我们要把医家的理论跟我们所讲的理论进行渗透,这种渗透对我们帮助很大。 学生3:是的,就我们谈中西医的世界观来说,如果西方医学比照中医的话它已经很晚了,甚至到十九世纪末才有这种思想启蒙,就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如古希腊人所畅想的那样是一个对立的世界,而是一个人与生活世界相交互的这么一个过程。而这一点其实中国人在最开始就是这么想问题的,所以我就只想了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这种世界观的转向的问题。比如说不管是中国的哲学还是医学,它就是一个对于生活世界按照世界与生命打交道的方式对其范畴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会把这种在世界之中呈现出来的东西,以一种超越的形态范畴化之后再去使用它,是这样一个过程。只不过哲学的范畴比较宽泛,因为它是面对整个世界敞开着的,或者说面对生命的所有过程敞开的。而中医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病症,那它就需要不断地把每一个范畴缩小,再生成新的范畴去操作。 新学衡:它也有放大,它也向哲学开放。这一点你要注意,这个开放的过程当中可能有断裂,像学生2刚才问那个问题是一样的,比如说中医的“精”,它跟哲学里边讲的“精”相比,好像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差距。而对于概念的界定,就我们的营卫论来说,也会出现营和卫的划分,但即便是在中医当中,如血化气、气化血这个事情,也没有办法去区分哪个是营哪个是卫,只能在哲学概念或者定义上去区分。中医里边对血和气的定义也是先定义完了就强调它的“化”,就像血可化气,气可化血,比如在营气卫血论当中,人家讲的那一套东西的整个过程也是一套哲学,不是可对号入座的。因此当我们拿过来一个对象就问这到底是营还是卫,这就非法了。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