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周之际发生了哲学范式上的改变,它表现为从以“顺”为特征的自然观转向为以“德”为核心的面向未来化生命的道术观。如果说管子道术注重的是上下并建,那么孔子儒学则更注重乾坤并建,乾坤并建也是《易传》的核心。
在孔子的道术体系中,道心与人心构成原初的两行关系,孔子并不强调三代礼乐文明的区分,也不强调《周易》为周人带来的别自然的革命性转变,他的论述强调的是贯通古今的天人观。孔子论述的“命运体-共命运体”关系并非着眼于人与社会的维度,而是着眼于人与天的关系维度。在孔子“天人并建”结构中,人将迎外部世界需要功能,在孔子这里该功能不是指“营卫”,而是关于人性所发之情,不同的情展现出不同的功能,而这些功能也意味着不同的格式,从未发之先到已发之后的情之所发与外部世界的意义流发生关系,这个意义流从天的一侧来说表现为“天道”。
道术源流-1
道术源流-2
道术源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