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块链”理念与金融的元逻辑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其“去中心化”特征并非意味着“去国家化”和“去监管化”而实质针对的是金融霸权。本文通过剖析金融的演化历程,探究金融逻辑与“区块链”的内在联系,总结体现公共服务精神的“区块链”理念以及延伸出来的安全、效率、公正、合作等原则。并揭示“比特币”、“脸书币”的反“区块链”理念的本质,定位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化进而霸权化实质。中国的“区块链”金融道路既体现了金融元逻辑所蕴含的公共服务精神,又代表着未来国际金融发展的方向,应以人民币数字化实践为“试验田”进行路径探索,为世界树立代表人类公益的金融服务模式样板,尝试勾画人类未来的金融体系蓝图。

关键词:区块链  金融元逻辑  数字人民币  国际货币体系

信息技术所支撑的“区块链”模式的出现必将引发经济模式、金融模式的革命。我们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基于这样一种感悟:“区块链”所延伸出来的理念与金融元逻辑(禹钟华,2019)高度契合,“区块链”式金融是被信息技术激活的或者重建的一种本质性金融状态,预示着金融发展正在向新的历史阶段跃升。因此,我们通过厘清金融的演化脉络,归纳“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交替演进过程中的内在规律,探究金融逻辑与“区块链”的内在联系。在此分析框架中,揭示“比特币”、“脸书币”的反“区块链”理念的本质,定位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化进而霸权化实质,并对人类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构筑方案进行尝试性勾画。

一、金融的演化机理与信息安全

(一)对金融演化中的简化模型分析

基于金融发展历史阶段划分,不考虑制度、文化等因素,在运行机制层面我们把金融模式抽象为几个高度简化的模型,谋求使其运行模式、条件、机理、功能清晰呈现。

1、小社会模型(孤岛模型)

金融最原初的发生背景应该是一种类似村落或孤岛一般的小社会情境。我们首先基于“孤岛模型”来描述货币的发生与早期演化轨迹。以“孤岛模型”为例的小社会模型意指一个相对封闭的、成员较少的小型社会组织,其经济金融活动都相对简单,易于描述、分析。显然,孤岛模型背景下的经济活动内容主要简单分工条件下所进行的生产和交换。

需要强调的是,伴随人类的经济生活发生,记录或记账行为已经发生,人们需要对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以及所面对的资源状况加以计算和记录,这是现实生存的需要。无论形式如何,针对经济生活的记录可以宽泛地被理解为记账活动。当生产产生剩余,便增加了存放和记录的必要性,存放和记录都意味着记账本身。如果产生了交换,这种记录就变得更加重要、复杂以至于开始向专门化的方向发展。我们推测原始时期“结绳记事”的目的多在于此。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系统”——记录系统。(禹钟华,2019)无论是“结绳”、“岩画”、“石刻”、“陶文”等考古发现,都可能是最早的人类信息系统的外在形式。

(1)物物交换背景下的实体财富与抽象价值

交换使记录系统更加重要且具有专业化倾向,逐渐成为覆盖在经济活动之上的一层“意识”的形态,不论这种意识形态是以何种方式表现。物物交换是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交换活动,交换完成意味着买卖同时完成、也意味着收支平衡。商品自身的使用价值(物理属性)来保证自身的抽象价值,这意味着信息的充分与安全(信用也是一种信息确认),因此可独立运行,物物交换天然是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的。

物物交换是存在着无形的、潜在的背景制度的,首先物物交换意味着自由交换,而非统购统支,这是一种制度和管理的整体认可。同时,这其中的整体默认还包括交换比例确定、交换的地点和时间等,这些应该被认为是基础制度。约定俗成、集体认可的惯例、习俗,也是具有约束力的广义制度,这些都属于顶层结构。

信息是经济交易活动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其中,信用是经济主体的可信度,具体而言是相对于一项约定的践约可信度。对信用的确认是一种信息活动,即对经济主体与价值体之间权属关系的确认。因此,信用表现为一种信息。那么,我们的结论就进一步简化为:信息的充分与安全是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

物物交换背景下的信用与信息都是作为背景而解决了的,因为,较小的社会规模中成员之间相互熟悉、了解,包括信用在内的各方面信息都是充分的,信息传递在相互熟悉且局限在较小的地域范围之内的成员之间,可能仅仅是邻里之间吆喝一声就能完成的。

物物交换模式中的抽象价值是与实体价值一体的,统一于商品之中而尚未独立化存在,直到赊欠发生。可以想象,较好的邻里关系中赊欠是大概率事件。一旦赊欠发生,便产生了一个纯抽象的额度:债权人的权力额度,也是债务人的义务额度。无论以书面或者头脑记忆,这份额度都是抽象而独立存在的,以数字符号对应着相应的实体财富。这一现象的巨大意义在于其宣示了抽象价值脱离开实体价值而独立的意识形态化存在。这同时也意味着买卖的脱离和分节,即产生了已卖未买、已买未卖,通过创建一个“额度”来平衡买卖之间的差额,这使得记录的意义更加重大。

赊销或赊欠的产生增加了记账的意义而并未改变基础假设条件,孤岛中的信用和信息条件依旧充分。

(2)以货币为媒介交换

货币绝非独立的、孤立的现象而是面向社会组织整体的媒介体系,即一经产生便是系统化、网络化的,货币也意味着抽象价值的独立化存在,在形式上原初就是一个记录价值符号的记账系统。人们可以通过头脑或书面形式记录货币,而且实物货币形态本身就是一种记账方式,羊圈里的十只羊本身不也具有记账意义嘛?

当我们为孤岛模型添加了货币条件,从物物交换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所改变的是出现了专业的媒介体系——货币体系,交易的规模也由于媒介方式的出现而大幅扩展。可以想象,这时记账系统中多以货币单位为记账单位,记账行为相对简化。

实体货币如粮食、贝壳、牲畜以及最后阶段的贵金属,他们是实体价值和抽象价值的统一体,作为货币的一升大麦保证了抽象价值的表现符号:“一升大麦”的信用以使其信息充分、安全。因此,它既实现信用的自我保证,又可以充分地传递信息,进而独立完成价值转移的任务,可以实现点对点的支付。这时,作为孤岛的信息充分基础假设没有改变,额外增加了实物货币自身的信用保证和信息保证。

这时的赊销应该多以货币单位记录,而且可以想象,由于信息的充分,很多交易可以不必使用真实的货币而只使用意识中的、或者账面上的货币就可以完成。

(3)一个极端的理论模型

基于上述孤岛模型,我们做出两个假设,其一,每一成员都具有较好的品德,因此,绝无欺骗行为;其二,每一成员都记忆良好,可以记住孤岛中所发生的每一笔交易。显然,这两个假设是对孤岛模型基础条件的一个极端的绝对化。如此,则孤岛上的货币及货币系统便可以无形化存在,这意味着货币仅只是人们头脑中的额度,存在于、运行于人们的头脑当中,每个头脑作为节点组成孤岛中的货币系统,成为货币存储和运行的网络载体。伴随着现实的商品流动,货币在人们的头脑中运行。显然,这种无形化的金融体系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这种理论模型应该很类似最原始时期的货币操作。瓦普岛上的石头货币实践多少给我们提供了些许佐证。(米尔顿.福里德曼,2006)以巨石为货币的瓦普岛上的货币行为相对简单,以至于人们在交易之后不再搬移巨石,而且岛中最富有的家庭并无巨石,因为这一家庭在采石归来途中,巨石坠海,但岛上居民都承认这一点,这一沉入海底的巨石货币一直在岛上流转。

2、大社会模型

(1)现金支付模式

当孤岛模型中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的社会组织,变得开放并与其它孤岛或地区组成更大的社会组织。那么,上述两项假设便不再成立,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完全不能和邻里之间相比拟,不能建立无担保履约信任;由于地域广大、时效不济、渠道不畅等原因,整个社会的信息技术水平往往不能实现信息的安全与效率。唯有实物货币本身仍然是体现出价值信息的安全性,所以,人们不得不使用实物货币进行交易。

实物货币意味着所有社会成员都可能是货币的潜在发行者和回笼者,因此,并不存在集中货币发行机制,货币支付也呈点对点模式。

(2)转账支付模式的产生

实物货币的运行带来了巨大的成本,这一成本既促使货币形态本身的不断优化,而最终成为贵金属货币;又激发了专业中介的出现,存储、借贷、转移货币,并在这一过程中核实信息(信用)。这便是中心化机制产生的动力,金融活动越来越围绕着专业中介进行。因为在更大的社会组织规模中,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只有专业中介化一种途径能够实现对所有社会组织成员的信息核实和信息传达。因此,专业化的中介机制成为中心化的记账中心,账务的集中催生了另外一种非现金化的支付模式——转账支付模式,其具体方式仅只是中心账户的额度划拨,然而其信息的审核都由中心机制如银行来集中完成,是以中心化为前提基础的。这种机制一经产生,便开启了从货币的点对点支付模式向中心化支付模式的转化趋势。直至现金支付彻底消失,中心化的转账支付成为唯一的支付模式。

在这之间的过渡时期,现金支付与转账支付并存,只不过随着金融的发展,“指针”从绝对的现金支付模式的端点渐渐摆向绝对的转账支付模式的端点。纸币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这一趋势,其带来了大幅度的效率提高,但支付模式仍是点对点的,因此我们视实物货币与纸币皆为现金,在点对点支付这一点上并无区别。

(3)现金消失,实行纯粹的转账支付

我们再来假设一种极端情况,在上述现金和转账并行的社会中,自然地或者硬性地取消现金支付,一律采用转账支付,就会形成一种极端的中心化金融支付机制,所有的社会成员必须成为专业中介所构建的网络中的参与者方能进行货币金融活动。集中账户机制便成为中心化的极致状态。

目前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的大量使用就产生了这样的苗头,因为大部分的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微信或支付宝与银行网络连接而进行转账,使得现金支付失去了必要性,现实的情况也的确是现金使用大幅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网络加上微信、支付宝网络,确认了每个成员的额度这一信息的安全可靠性。信息传递和确认也是通过这些网络进行的。因此,这些网络就成为面向所有成员的、必由的金融中介,而中心化的支付机制成为唯一的支付机制。

(4)纯网络上的点对点转账支付

从纯粹的网络集中转账支付到纯粹的网络点对点转账支付的转变是一个技术引发的模式转变,在信息传递时效已经实现最大化的情况下,其核心仅在于是否可以解决信息安全的问题。

当每个成员摆脱了中心中介的信息确认垄断而可以自动完成,而且安全、快捷、准确。就如同孤岛模式中的情形,那么在网络上人们又可以进行点对点的支付。“区块链”模式就是这一理论模型的现实版呈现,这一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恰恰与金融元逻辑发生共振,而使金融运行模式在更高的水平上向原初回归。

对于一个记账系统而言,是在关注信息的安全、准确的角度来关注从“中心化”向“去中心化”转换的意义。然而当这种“区块链”式去中心化引发了信息的安全性和效率性的本质性提升,以至引发了革命性的模式转变,那么这场模式革命必然标示着新的历史阶段的诞生。

3、小结

综上,在运行机理层面,金融的分布式运行模式抑或中心化运行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可保证安全的信息传递方式,所以,小社会的“孤岛模型”可以采用点对点的、无中心的、类似“区块链”的金融模式;继之而来的大社会背景下则必须采用中心化机制,方能保证金融信息安全;当信息技术重新可以保证点对点信息传输的安全性的情况下,金融的原始基因显现,金融模式便在更高的水平上重新向原初状态回归。从信息论的角度考察,金融发展的总体脉络呈这样一个螺旋上升态势。通过上述金融发展简要模型的归纳分析。我们可以从金融元逻辑层面得出一下一些基本结论:

(1)金融系统的本质是信息系统,是广义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专司处理金融信息。作为货币形态演化历程中具体形式的牲畜、金属、纸券、磁卡、网络都是价值信息的载体。因此,货币形态演化就成为了数字信息载体的演化过程,这与信息技术的历史发展轨迹高度重叠。

(2)信息安全是金融系统的基础前提。金融信息决定着社会成员的财富索取权,因此对信息安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金融系统对于基础设施意义上的信息系统最根本的要求是信息安全,安全的信息运行范围划定了金融系统的最大边界。

(3)信用的本质与形式都是信息,经过审核方可进入金融系统而以信息的方式运行,进而一切金融问题都是信息问题。

(4)信息技术对于金融系统具有直接的塑造功能,金融系统跟随着其母体——信息系统的演化而演化。

可见,信息安全是金融体系成立及运行的基础前提,这赋予了一切信息技术以金融意义。在方法论层面,金融研究应该始终具有一个信息论的分析维度。

(二)不同金融制度模式下的“中心化”问题

1、“去中心化”的影响

上文的分析集中于纯粹客观的金融运行机制层面,把金融运行机制置入具体的而历史背景下,则形成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金融制度模式:中国的公共服务型金融模式和西方的控制型金融模式。(禹钟华,2019)基于这样的背景来探讨金融机制的“中心化”演化问题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可以推测,在人类文明之初,原初的、小社会背景下的金融可能呈分布式的、无中心化的状态,之后便是长久的“中心化”的历程,而且“中心化”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加强,直到“区块链”概念的出现,金融领域中“去中心化”理念才受到关注。

总体而言,人类的金融发展历史在绝大多数时期是一个“中心化”的历史。然而在中西不同的制度背景下,“中心化”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作为公共服务型金融体制,其所关注的是金融运行的效率、安全,“中心化”与否是围绕着这样的目标而展开的,而“中心化”与否本身并不是关键,而仅只是完成目标的手段。在西方极端私有制背景下,金融的“中心化”被不断地加强,在形式上表现为集中、垄断程度不断提高。关键在于西方的金融是私人性质的,在西方式的阶级社会中,金融的垄断具有显著的阶级属性,占据西方社会食物链结构的最顶端,因此这种高度集中、垄断就必然成为控制模式,进而形成“卡侯式”的盘剥模式。如此,西方的金融“中心化”便具有了自我加强的动力和趋势。至今,这种集中垄断以西方控制国际货币体系为表现形式发展成为面向世界的全局垄断。

因此,当面对“区块链”所引发的“去中心化”历史潮流的时候,中西金融所面临的命运是本质不同的,中国在这一大潮中努力谋求实现金融产业的升级,以提升服务功效,顺应并引领数字金融时代。在这个意义上,对于西方金融而言,“去中心化”就意味着“去霸权化”,西方面临着其金融霸权被信息技术解构的危机,要么顺应历史,要么谋求以新的手段维持其金融霸权。

2、“去中心化”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认识,“去中心化” 是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客观状态,而非目标本身,金融的无政府状态绝对不是我们的理想模式,我们对于“区块链”的关注在于其所提供的安全、效率、公正、平等,安全、效率是针对金融功能而言,公正、平等则是针对金融控制模式而言的。

在基本的金融原则上,首先,我们始终坚持两行原则,(祁洞之,2010)即便是数字化的、“区块链”式的金融也非平面化的、一行的金融状态,而是具有管控体系的两行结构,如果网络平台上不需要中介服务或监管机构,那么网络平台本身就是制定规则、维护秩序的管控机制。其次,我们坚持金融的严格监管原则,毋庸赘述,金融对于社会经济的极端重要意义决定了任何情况下金融都需要被严格监管,这一监管或者建立在网络平台层面,或者建立在网络平台之上,或者两者兼有,总之,应使金融体系这一抽象价值流管道系统的流速、流量、流向、存库等方面皆可控,皆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只在反对霸权的意义上坚持去中心化,只在谋求效率和安全的意义上坚持去中心化。而金融管控则是核心原则,不因技术、效率、模式的变化而变化。

二、“区块链”的理念与实践

    (一)“区块链”理念及其金融意义

    首先我们解剖一下“区块链”概念本身。“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是分布式数据库、密码算法、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等技术的合理组合,具有去中心化、时序数据、集体维护、可追溯等特点,区块链技术利用密码学技术和共识机制,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中建立节点之间的信任,实现价值流动、可信交易、信息共享、数据安全等功能。”(李燕等,2019)“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优势是去中心化,能够通过运用数据加密、时间戳、分布式共识和经济激励等手段,在节点无需互相信任的分布式系统中实现基于去中心化信用的点对点交易、协调与协作,从而为解决中心化机构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数据存储不安全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袁勇和马飞跃,2016)“现有的成熟区块链系统,如比特币、以太坊等,顶层应用主要完成价值交换的功能,因此也常将区块链技术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虽然被称为账本技术,但其本质只是一种抽象概念,是一种以区块形式组织成的数据库。”(蔡晓晴等,2019)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总结归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区块链”表现为以记账为目的的数据库。“密码算法”、“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等技术使这种数据库可以实现“集体维护”、“可追溯”、“不可篡改”、“信息共享”等功能,即意味着保证了信用和信息的安全与效率,进而使分布式操作、点对点式操作得以实现,中心化机制失去意义。使整个运行平台处于自组织、自运行状态,平台之上再无监管方、中介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为什么记账技术可以实现价值流动?因为,数字货币只有一种运动方式:转账支付。如上文所述,现金的支付则是点对点的、分布式的。

“区块链”平台在表面看来,是一个并不存在监管方、中介方的单一平台,在我们的研究视角下则可以发现其两行结构,即网络与网络中的运行物所构成的上下两行,网络、平台是有机整体而居上行,起主导作用,居高临下地规制碎片化的、个体化的参与者的数据(下行)。一切有关区块链的解释都在强调其“去中心化”的特征,这在于说明以网络的存在以及运行规则为前提,网络范畴内的运行再无中心机制,而呈自组织状态。即碎片化的、个体化的参与者中再无组织。就逻辑层面而言,我们可以认定:“区块链”所蕴含的是一定条件下的自组织理念,而中性化的运行平台则客观上宣示着公共服务精神。所以我们定义“区块链”理念为——公共服务精神。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中延伸出很多言下之意:公正、平等、民主、透明、灵活、便捷、有序。

具体对于金融而言,这相当于把上述“孤岛模型”在满足技术条件和信用条件之后进行了极大化,信用充分、信息充分必然使作为信息系统的金融体系实现最优化。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把区块链的金融应用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

1、剔除财富效应

去中心化主要意味着货币发行与运行的去利益垄断化,这也意味着任何基于既定条件之上的、由自组织和自演化所形成的垄断也是不被接受的。这会使存在于货币体系中的主导权的财富效应彻底消失,使金融系统成为如道路桥梁等公共产品一般的纯服务系统。于此同时,也会使金融投机失去存在土壤。

2、安全性得以高度实现

技术条件所保证的安全、保密、可追索、不可更改等特征保证了金融信息的高度安全,使整个金融系统实现高度的安全性。这是“区块链”金融其他特征的前提、基础,塑造了“区块链”金融的运行模式,并形成了其诸多功能,

3、成本降低、高效快捷

技术的进步不断使信息网络与金融网络深度重叠进而形成统一的超级网络。金融系统越来越显现信息网络的特征,以至于信息网络便天然具有潜在的金融功能,这使得专门的、有形或无形的金融机构的存在意义不断减低,比照自媒体,自金融模式也会不断涌现,这必将大幅降低成本。

我们可以从“去中心化”进而减少运行环节的角度来理解其所带来的金融效率的提高,这就如同在类似阿里巴巴这样的网络交易平台上的供需直接见面,省却了中间商环节以及相应的监管。

4、程序化监管、自动化监管

“区块链”的实际应用中能够使用一些例如“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数字技术进行自动的、程序化的规避恶意行为的操作,实现自动的程序化监管,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监管水平,保证网络秩序,使一切金融以及涉及金融领域的违法乱纪行为无处遁形。

5、公共服务精神

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互联网天然蕴含着公共产品属性,“区块链”平台同样附带着得自于母体的公共产品基因。笔者曾在比较了中西金融历史发展演化之后,总结了两种金融模式:一种是中国的社会公共服务模式,一种是西方的私人控制模式。(禹钟华,2019)显然,“区块链”所呈现的金融逻辑正是我们所描绘的服务型金融的理想状态。如果,我们确定“区块链”所蕴含的理念为维护自组织的公共服务精神,那么,中国式金融符合“区块链”理念,而西方金融模式则为中心化的私人控制体系。

三、对外国“区块链”金融实践的评析

(一)“比特币”与“区块链”精神的背离

比特币集中了“以太坊”、“HashCash”等等数字货币的特点,可以算作是目前世界数字货币的代表。令人遗憾的是“比特币”产生至今仅多只作为被炒作的对象,而未被作交易媒介广泛使用。其作为具有代表性、开创性的“区块链”货币,却违背了“区块链”的原初理念,且隐藏着一些概念偷换和秘不示人的黑箱。

首先,“比特币”以“分布式记账”、“点对点传输” 等去中心化特征面世,似乎给世人提供了一个以自组织、自演化的货币及运行平台。然而至今,“比特币”仍具有着无限神秘的色彩,我们对其只有局部了解,即不知其创始者为谁、不知其最初发生状态以及可能的边界(货币存量的持有结构),这样就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可能在瞬间就可颠覆一切的黑箱。其次,“比特币”宣称去中心化,这里的中心化指的是网络之上的,对既有“比特币”的发行和运行过程中的集中或垄断,然而,其网络运行平台却不知被谁控制、管理,规则被谁制定。网络交易平台上的确没有控制中心,然而网络交易平台本身就是控制中心,规则制定者就是终极控制者。就如同,网络霸权是比货币的霸权更高级别的霸权,因为货币运行与网络之上。再次,“比特币”的价值形成与现实世界并无接口,“挖矿”本身是毫无现实意义的空耗行为,完全不能赋予“比特币”以现实价值,即“比特币”并不存在价值保证或信用保证机制。另外,“区块链”理念中并不必然包含货币的自发发行,这是比特币自身的独特设计,而非“区块链”货币的必然程序,这是引发了毫无意义、空耗资源的“挖矿”行为的原因。总而言之,“比特币”所呈现的信息使人总会怀疑其幕后具有一个终极操控者——隐形的控制中心,这种背离影响了“比特币”本身的信用,使难以具有更大发展的空间。“区块链”仅只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比特币”却背离了“区块链”的理念而成为投机品,甚至是非法交易的工具。

(二)私人数字货币——“脸书币”的国际理想

“脸书币”(Lbra)仍处酝酿之中,尚不知由扎克伯格以及若干企业家牵头、以“区块链”方式、利用脸书的用户网络运行的具体的运行模式。无论如何,今天的数字技术几乎可以解决一切信息传输中的问题,所需要考虑的就是信用保证方面。因此,关键在于扎克伯格及其伙伴们如何提供信用保证。尤其是雄心勃勃的“脸书币”似有替代已成颓势的美元的味道,这就更需要拷问脸书币的信用,难道拥有27亿客户,就可以提供世界货币?27亿客户仅只意味着管道的范围和规模,管道中所流动货币的质量还需要扎克伯格们加以保证。

更关键一点是,在元逻辑层面,货币必由代表整体利益和整体理性的整体机制发行、管理,企业家们所发行的货币,无论形式如何都属私人性质,其本质属性是银行券,这在数字货币时代明显是一种倒退,更加背离“区块链”理念中公共服务的原则。我们始终要面临这样的问题,谁是网络平台的控制者、管理者?谁制定规则?为谁的利益服务?难道我们能认为:扎克伯格们已经放弃了其超级“理性经济人”的角色而成为社会主义者、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

“区块链”模式所蕴含的公共服务精神,能够直接引申出平等、公正、民主、合作等原则,这些是西方金融霸权者所绝对不能接受的,这本身就意味着其霸权的瓦解、其体系化的绝对超额利润的消失。

三、基于“区块链”理念与技术的国际货币体系设计

在理论上我们始终纠结的一个问题就是上行结构如何形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下,这个问题就转化为:上层建筑如何形成?在现实的历史发展中这个问题意味着:社会权力如何形成。我们可以总结荀子的思想把其归纳为二条途径:“礼由俗起”、“圣人作礼”。(祁洞之,2011)礼由俗起是一个现实的、自然的社会权力形成,多半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成王败寇的过程。“圣人作礼”则代表着人类整体理性基于社会演化过程的反思所作出的理想设计,两者体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对于国际货币体系则两者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我们并不缺乏理想设计,关键在于如何打破现实的金融霸权而实现理想。“区块链”式的数字货币从信息技术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

(一)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简单评价

本质上,目前并不、仍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只是美元体系或者说“西元”体系的国际覆盖,为了争夺国际货币霸权,无论英国还是美国,都是经过了浴血奋战、长期撕斗。因此,霸权模式是对现有美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准确描述,这是极端中心化的具体表现,具有高度的财富效应。

多年来世人对此多有诟病,然而仅限于纸上谈兵,如同高压之下的无奈的呻吟之语,呼吁、建议如何能改变依实力对比构造的世界格局?随着中国的复兴,国际格局悄然反转,凸显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的国际实力完全不相匹配的反差。与此相对应的是,被“量化宽松”、“缩表”、“降息”等泛发货币措施大大吹起的美元泡泡。同时,人类的货币发展阶段也渐至“数字货币”阶段,秉持“区块链”理念的数字货币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两大潮流直接动摇着美元的中心化的根基,美元颓势不可逆转。

在这样的背景下,“比特币”、“脸书币”就多少具有了美元备胎的意思。无论如何,在西方资本的拓扑结构中,幕后老板是一致的。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这一次西方资本的所谓“区块链”货币操作仍然是一次骗局,即打着“数字货币”招牌的中心化极端化控制机制。而绝非真正意义上的、体现的公共服务精神的“区块链”货币。以“金融战”的视角考察,这些西方的数字货币还附带着战略干扰的任务。

(二)作为“试验田”的中国金融数字化

真正具备客观条件且具有主观愿望能够提供公共产品式“区块链”数字货币的唯有中国。强大的数字技术和无所不及的网络覆盖权且不论,唯有中国的金融管理体制呈现代表整体利益和整体理性的上行结构特征。因此,可以提供公正、公开、透明、开放的数字货币体系,这一过程的本质是使本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人民币数字化、网络化、区块链化。

201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着手此项工作,打造中国的数字货币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厚积薄发,日臻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必然成为世界首家发行数字货币的央行,引领国际金融潮流。人民币的信用保证自不待言,推出数字人民币的主要意义是货币技术的提升,使人民币的发行、运行更加高效、快捷、透明、安全、开放。尤其重要的是面向世界再一次宣示了人民币的“区块链”性质,即公共产品属性。

(三)新形势下国际货币体系的设计

 “区块链”使用技术强制力或程序强制力以保证公共服务秩序的建立,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的“天下为公”精神,还可以提炼出些许社会主义的元素。与中国公共服务式的金融体系高度契合,这是我们从逻辑角度关注“区块链”模式的核心实质所在,也应该成为我们讨论再造国际货币体系的理论基点。

1、设计原则

针对世界范围内构建数字货币体系,并不存在技术难题,因此其阻碍主要在于理念和逻辑,因此,首先应该基于“区块链”所天然蕴含公共服务精神确立一些国际金融原则。

(1)去财富效应原则

“区块链”货币理念的核心意义在于去货币体系本身的财富效应,即通过货币体系本身获取利益,其相应的技术也支持这一点的实现。只有国际货币体系彻底摈弃财富效应,成为兼容、万联的金融服务网络,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为世界所长久渴盼的、为世界人民造福公共服务系统。

(2)地球村原则

视人类为共命运体,利用现有的技术为人类共命运体提供金融公共服务,构筑相应的运行平台。这应该是最终的金融发展目标,那么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应该以此为目标进行初始设计。

(3)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

针对世界各国参与运行及管理这一国际数字平台,必然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透明、开放、兼容、公正地运行,为世界人民提供普惠式服务。避免因国家大小、贫富、种族、宗教等原因所形成的歧视、等级化、食物链化。如此才能避免财富效应,实现有效管理,体现人类共命运体精神。

(4)有效管理原则

网络的管控是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而金融与生俱来的盲动性、脆弱性等特征也需要对其加以有效管控。金融作为经济的中枢系统绝对不应放任自由,因此,国际数字货币系统也必然是有管理的、有监控进而是有保护的。

(5)服务实体经济原则

金融是在实体经济运行中衍生出来的辅助体系,其宿命与根本意义在于服务实体经济,其中心化所带来的独立化的、赌场式运行倾向则有悖初衷。金融服务于广义的交换,而交换的最终实现体现在物物交换的完成,这是金融服务的目标。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支持下,信息平台的财富配置效率使交易方式在更高的水平上开始向物物交换方式回归。金融系统的商品运行渠道使命、功能日益彰显,且以信息平台的信息记录、转递方式实现。这一自然发展趋势,体现了金融内在规律客观必然性。

(6)自演化、自组织原则

秉持两行并建原则,在上行即网络平台及运行规则层面有效管理的同时,给予参与者(下行)以充分的自由,以充分发挥“区块链”式的数字货币的自组织及技术优势,实现最大效率。简而言之,规则是硬性的边界,不可逾越;规则之内是充分自由。

2、构建数字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具体建议

理想设计相对容易,具体实施则必须面对现实。在目前的世界格局中,通过协商合作来构筑超主权国际金融机制难度很大,改革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体制以使其成为公共服务产品的设想是在与虎谋皮。因此,只能构筑自身平台,确立榜样并不断扩大,以致最终建立平等合作的国际货币体系。

(1)基于目前现实的应对

① 加强互联网络建设与监管,营造高效、公正、平等的网络生态

网络是数字货币的载体,是其硬件基础,是其承载形式与运行管道。因此,构建数字货币平台首先要加强网络建设,从硬件设施方便保证数字货币运行的高效和安全以及模式完善。中国已经在5G应用领域领先,这必然是中国数字货币建设过程中的巨大优势,加之中国的网络规模、网络的集成统一度、超算技术等因素,必将使中国数字货币的技术运行模式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使中国可以为构筑面向人类的、公共产品式的超级网络做出更多贡献,剔除网络霸权,营造高效、公正、平等的网络生态,这是数字化国际货币体系得以建立的前提条件。

② 建立、完善以人民币为主体的数字货币平台,为世界树立榜样

中国的金融模式是服务型的,这与“区块链”式的金融理念逻辑同构,基于此的人民币数字化操作是人民币运行方式的技术提升。利用中国的技术优势、网络优势、金融规模优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数字货币模式,构筑面向世界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全球树立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样板,使其成为高效、快捷、安全、开放的公共服务体系,增加中国金融平台的吸引力,以星火燎原之势扩大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影响。

③ 创立联合数字货币,通过货币区建设实现国际化

在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基础上,以成熟完备的数字货币模式,依托货币区的建设走向世界。顺理成章,“一带一路倡议”所规划的蓝图,就自然成为人民币走向国际的路径,在有条件建设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加以建设,在其他地区不断创造条件、培育土壤,使这一平台不断兼容的过程中逐渐扩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应以身作则地排除货币体系的财富效应而不必执着于数字人民币,可以依照人民币所探索的新型数字货币模式创立联合货币,平台延伸到那些国家就联合那些国家的货币,以联合数字货币的方式不断扩展。充分体现公正、民主、开放、透明等“区块链”精神。

④ 保持与既有的西方货币体系的合作,展开共活博弈

现有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构成了现实的背景条件,是新型国际货币关系生成的国际生态条件。志在国际化的数字人民币在与现存美元体系的接与对待过程中,应既保持竞争,又不忘合作,维持共活博弈的状态,基于既有生态系统建设新生态。

⑤ 以实体经济为信用保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

构筑实体经济网络交易平台,集中资质、征信、税收、商检、物流等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字货币平台与实体经济平台两个网络之间的合理映射关系以及通畅的对接端口,用实体经范畴整体化地保证数字货币的信用,摒弃投机金融、赌博金融,在区块链引领的金融模式升级换代中,实现国际金融的公共服务化。

(2)面向未来的“贸易—金融”集成式交易平台设计

当我们把眼光投向更加长远的未来,则需要充分估计大数据、5G、AI、超算等信息技术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本质变化,而给出超前性的设计。万物互联的前提是万网互联,信息时代必然是一个不断联网的过程,最终趋势必然是把一切不需要物理实体空间转移的事物全部交给信息网络而形成统一的、集成的信息网络平台。基于这样一个超级网络平台的理念,我们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设计的着眼点在于贸易金融的网络化以及网络的集成与扩展。

① 贸易将在更高水平上向物物交换回归、金融系统向记账系统回归

商品交易的最终完成在于物物交换的最终实现,在某种意义上货币的作用在于弥合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品种、数量、时间的媾和难度,而成为未实现媾和商品的暂居处。当网络本身成为商品轨迹的全息记录平台时,那么其记录单位不就是货币嘛,当通过网络以最充分的信息和信用直接媾和交易双方时,这意味着物物交换可以在更高水平上得以实现。甚至,可以想象把生产要素组合成生产力的过程也交由这一超级平台来完成而绕过货币资本环节。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背景下,我们是可以这样理解商品交易和货币运行的。

② “ 贸易——金融集成交易平台”的设想

就经济领域而言,具体的情形应该是经济主体可以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完成资质、征信、信息、交易、商检、清算、征税、物流等等多种业务操作,即完成商品交易的一切信息层面的操作以及的金融服务,使得这一平台通过平台端口进入的资质审核、平台运行的有效监督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的保证下的全面广泛的交易活动而形成一个功能叠加、平等自由、开放兼容限的综合服务机制。这一平台的主要着眼于商品交易与金融服务以及相应的投资活动,权且名之为“‘贸易——金融’集成交易平台”。简而言之,就是为符合条件的经济主体建立的贸易—金融以及相应投资服务的交易平台,使其贸易金融的运行模式实现网络化转变。

显然,这一平台的设立、运行并不局限于一国。可以在一国建立,也可以跨国进而成为面向全球,从一国到跨国的主要改变在于平台端口进入的标准设定。而在平台的运行过程中则是“区块链”、大数据、5G、AI、超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巨大舞台,在保证基本原则和正常秩序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以提高安全性与效率性,维持较高的自由度,并贯彻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可以想象,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③ “贸易——金融集成交易平台”的国际金融意义

在国际视域下,显然这一平台既是国际贸易平台,也是国际金融平台。是两者的集成、统一,又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其客观上所蕴含的原则、理念也必将在其操作的国际化同时而实现国际化延展,而形成一个“去中心化”的、有效管理的、高效安全的数字化国际贸易体系与国际货币体系。但就国际金融意义而言,这一客观机制充分体现了一直以来的国际货币体系“超主权”理想,使国际货币体系成为纯公共产品。

④ 政府主导、循序渐进

对这一历史趋势我们不应被动的等待,而应主动的营造。首先,我们要明确,只有政府才拥有足够的资源能构筑如此庞大的网络,具有权力使多种既有网络加以融合、叠加、集成;只有政府才具有公信力建立网络信用,以及有能力调动技术力量保证超级网络上的信息的安全,只有政府可居超然地位有资格进行管理监督。只有政府间的沟通才能使各国相关法律协调一致。因此,这一叠加了诸多功能的超级网络平台的建设要由政府来主导。政府主导不见得是政府管制、垄断,许多网络可以互联且并行,资源共享。其次,由于其工程巨大,所以要循序渐进,不断融联、扩张,使现实的一切制度、机制建设,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为将来的版本提升、扩充留下端口。

总而言之,中国的“区块链”式金融道路既体现了金融元逻辑所蕴含的公共服务精神,又代表着未来国际金融发展的方向,这使中国的实践成为未来国际金融发展的试验田,沿着“一带一路”路径、在不断版本升级的过程中实现国际化延伸。这一过程必将体现着公理战胜私利、民主战胜专制……。中国模式所体现的公益理念代表着人类的共同利益,必然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基于此所构筑的新型数字化国际金融体系才是人类共命运体式的、代表未来方向的、可长久持续发展的。

Research on the “Blockchain” Ideas, Financial Metalogic 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Restructures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blockchain has a natural consistency with the metalogic of finance; its “de-centralization” feature does not mean “de-nationalization” and “de-regulation”, but it essentially aims at financial hegemon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finance, and it also explor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metalogic and “blockchain”, by summarizing the concept of “blockchain” which embodies the spirit of public service and the extended principles of security, efficiency, justice and co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reveals the essence of the anti-blockchain concept of “bitcoin” and “libra” by facebook and it positions the centralization and hegemony essence of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China’s “blockchain” financial path not only embodies the public service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financial metalogic,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take the RMB digitization as the “experimental field”, and establish a financial service model representing human public welfare for the world. Furthermore, we should try to frame the blueprint of the future financial system.

Key words: Blockchain;Financial Metalogic;Digital RMB;L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参考文献:

[1]蔡晓晴等. 区块链原理及其核心技术[J]. 计算机学报,2019(42): 1-51.

[2]李燕,马海英,王占君. 区块链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9(55-20): 13-23. 

[3]米尔顿.福里德曼. 货币的祸害[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祁洞之. 两行逻辑论初稿[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 

[5]祁洞之. 易哲学讲演录[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

[6]袁勇,王飞跃. 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 自动化学报,2016(42-4):481-494. 

[7]禹钟华.金本主义及其历史演化[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 

——文章发表于:区域金融研究,2020(7)

留下回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