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9 4 月, 2025
主页两行论新领域两行中医论【第2022-4】易哲学院主题讨论之——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

【第2022-4】易哲学院主题讨论之——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

摘要:本次讨论邀请中医专业的同学为我们分享中医的整体观念,通过对话讨论,启发我们对中国哲学的思考。

关键词:中医  整体观  中国哲学

学生1:我今天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医里面一个特别重要的观念,叫做中医的整体观念。那中医的整体观念它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要讲的是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个部分是谈人与自然界之间拥有一种统一性;然后第三个部分就是谈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在这些整体观念中,它又暗含了人作为生物人、自然人以及社会人的种种属性。

中医立足于生命活动的人体,它善于将时间、空间、环境、生物、人体等统一起来。我们重视时间空间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和生物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把握系统整体的活的联系。

因为我们的研究是以人为核心的,所以说我们先讨论这个人作为生物人的属性,即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点上它又可以包括人在生理方面的整体和人在病理方面的整体。人在生理方面的整体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五脏一体观,第二个部分是形神一体观,第三部分是精气神一体观。我们先来说五脏一体观,我们都知道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然后我们又知道心为君主之官,它有一种主宰五脏的作用。然后同时这个心又与小肠相表里,它通过这个相表里的关系,进一步来统摄六府。在经络系统的联系下,进一步影响和主导形体官窍的生命活动和意识思维等的精神活动。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以心为主导的,以五脏系统为中心的配合六腑形体官窍以及经络系统为联系的五脏一体官。五脏之间它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它们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二个部分是形神一体观,这里面的“形”指的是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神在这里,它既包括广义的神,又包括狭义的神。那《中医》里面讲的广义的神,它主要指的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而狭义的神包括了人的精神、意志、情感、思维等精神活动和性格倾向。那么形神一体观,它就指的是形体与精神的统一。还有一个说法是形是神的藏舍之处,而这个神是形的一种生命体现。

第三个部分是精气神一体观。这里面的“精”它可以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精本身、然后第二个是血、然后第三个是津液,精气共同构成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然后这里面的“神”它主要指的是那个广义的神即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整体表现。那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可生神,形神共养。然后精气养神,而神则统摄精与气。这就是三个生理方面的整体观。

就病理方面来讲的话,它又包括病期变化的整体性、诊断治疗的整体性以及养生康复方面的整体性。在这里我就举个例子,定期变化的整体性,我们讲“有诸内必行于诸外”,最简单的就是有的时候我们说一个人上火,说有个人他牙疼了,那这个时候他的这个火可能是胃火;那有的时候这个人他眼睛红了,我们说他上火,那这时候可能是肝火;如果他舌苔黄、又有口疮,这时候又可以说是有心火。中医本身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从外部来探查身体内部的变化,所以说它有见微知著这样子一个特点,这就是病期变化的整体性。

然后在诊断防治的整体性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治未病”。关于治未病的思想当中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在治疗的过程当中特别注意患者的顾护胃气的问题,我们讲留得一分胃气,然后便得一分生机。

最后一方面是养生康复方面的整体性。在养生康复方面,我们强调神形共养。比如说有的时候一个人生病的原因可能不是由病邪导致的,而是他的外界环境。比如说他的人际关系不好,由人际关系不好产生了某种情绪,而这个情绪又可以反过来影响他的身体健康。那在对这方面进行养生和康复的调护的时候,在这次疫情当中有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就是“八段锦”。通过八段锦来预防患者因为长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当中而产生的郁结之气,通过八段锦,第一方面让他强身健体;第二方面类似于帮他疏通经络,以此来预防由于气郁而影响到情志,进而由情志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

讨论:

新学衡:感谢学生1的分享,这份总结给我们补了很多课,就这个问题我们展开讨论。

学生2:这份分享对精气神的解释特别符合我原来的思考。因为在韩非子解老子的时候,他解“上德不德”那一部分,像俗话来讲,它是一种“费神”的。而对于精与气,《庄子》也有讲气。我对气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人与外物沟通,或者说是“野马也,尘埃也”这样的一种理解。它作为一种活动性,或者说是一种自由的东西,在人与万物还有天地之间产生一个沟通,而这个气的顺畅与否也是对人体的健康与亚健康的一种表征,是很重要的东西。我也看过一本关于先秦气功的书,写得相当不错,这次的分享也大多与我理解的相合,但对“精”这部分,我理解的还有一些欠佳。

新学衡:我补充一点,我们要习惯于哲学跟医学之间的这种概念对话。也许第一次听在语境上边我们相互之间的理解不一样,但是经过后续的磨合,我想我们这样的讨论对理解中医和理解哲学都有帮助。就哲学性和医学性来说,医学是要求实践的,它要落实到具体的看病治病上面去。而哲学咱们可以“空谈”,可以把概念放大,但医学不能这样。

学生2:是的,感觉的确是老师说的这个思路,因为中国哲学本身它就是一种动态的有生命性的东西。而对于一个系统、一个理论,它的根治必定是对活物的随时应变的处理模式。所以说学生也倾向于这个方面的理解。

新学衡:好的,我们这个氛围很好,今天分享的内容我也读过,再走一遍感觉很不一样,因为我们现在都是有心的在听这个内容,就像学生2讲的那样,以前我们一直是在关注中国的哲学或者是某一家的某一派,现在我们要把医家的理论跟我们所讲的理论进行渗透,这种渗透对我们帮助很大。

学生3:是的,就我们谈中西医的世界观来说,如果西方医学比照中医的话它已经很晚了,甚至到十九世纪末才有这种思想启蒙,就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如古希腊人所畅想的那样是一个对立的世界,而是一个人与生活世界相交互的这么一个过程。而这一点其实中国人在最开始就是这么想问题的,所以我就只想了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这种世界观的转向的问题。比如说不管是中国的哲学还是医学,它就是一个对于生活世界按照世界与生命打交道的方式对其范畴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会把这种在世界之中呈现出来的东西,以一种超越的形态范畴化之后再去使用它,是这样一个过程。只不过哲学的范畴比较宽泛,因为它是面对整个世界敞开着的,或者说面对生命的所有过程敞开的。而中医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病症,那它就需要不断地把每一个范畴缩小,再生成新的范畴去操作。

新学衡:它也有放大,它也向哲学开放。这一点你要注意,这个开放的过程当中可能有断裂,像学生2刚才问那个问题是一样的,比如说中医的“精”,它跟哲学里边讲的“精”相比,好像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差距。而对于概念的界定,就我们的营卫论来说,也会出现营和卫的划分,但即便是在中医当中,如血化气、气化血这个事情,也没有办法去区分哪个是营哪个是卫,只能在哲学概念或者定义上去区分。中医里边对血和气的定义也是先定义完了就强调它的“化”,就像血可化气,气可化血,比如在营气卫血论当中,人家讲的那一套东西的整个过程也是一套哲学,不是可对号入座的。因此当我们拿过来一个对象就问这到底是营还是卫,这就非法了。

相关文章

留下回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