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对话以“两行论与一行论的比较”为主题进行探讨,对两种逻辑在西方哲学领域、现象学领域、甚至区块链原理等多角度进行辨析,辨析两种逻辑在不同领域的表现,有助于我们理解两行论的逻辑使命。

关键词:两行论  现象学  区块链理论

学生1:老师好,学生有几个问题和老师讨论一下。您讲的应然和本然之间的关系,是类似于休谟那里价值判断和事实之间不能通约的关系吗?

新学衡:这个不一样,休谟的不能通约,如果借用两行话语就是两行撕裂的,所以不可通约。但是中国哲学的两行之间是连接而非断裂的,本然的关系就是在价值一侧和事实一侧之间构成一种关系结构,而这种关系结构是不可分的、是两行并建的。

学生1:那么应然和本然之间是怎么推导的呢?

新学衡:你问的这个问题就是休谟问题。我们说两行并建,是讲两行共同成为逻辑源头,并不是从你推出我和从我推出你,那是一行关系。如果两行能从一行推出那就没有两行了,两行关系就像阴阳关系一样。当我们谈阴阳的时候就不能说要谋求从阳推到阴,或者从阴推到阳,两行必须成对出现。

学生1:但是我们说人是从自然王国走向应然的,那就意味着在发生论上还是存在先后的。

新学衡:两行关系实际上是如同“网”一样编织着前进的。比如说人类是从动物世界中走出来的,这并不是说突然形成了一个关于自然的对立面;再比如说有了人就形成了工具论意义上的有用性,就像老子说的“当其无,有车之用”;当谈到用的时候,人文侧的东西就在场了。如果没有人的话车轮之“用”从哪来?人文侧提供一种目的,当人文侧在场、材料侧的东西也在场,人需要它有用的时候,木头就变为车轮了,“有车之用”就是这样在两行并建中生成的。

学生1:好的,谢谢老师。

学生2:老师,就从事实侧向价值侧过渡这个问题来说,这是从19世纪末,从韦伯这批学者开始就一直在究问的问题对吧?如果从休谟的角度看,事实是永远不能推出价值的,但是从超越论的角度看,价值与事实本身就表现为一个是超越的,一个是没有超越的。

新学衡:对,它是两行共建生成的“价值-事实”体,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

学生2:我看您在《本然论》里也谈到这个问题,当我们使用语言体系之时,在它描述事实本身的时候,价值就已经预先设定在那里了。

新学衡:对,尤其是中国的文字,它就是两行的。

学生2:那就比较清楚了,休谟问题本质上在于没有一个把价值超越出来的过程。

新学衡:这个你读胡塞尔就很清楚了。

学生2:是的,刚刚学生1谈的问题就涉及到时间先后的问题,也就是事实跟价值的构建问题。在现象学里,超越的和没超越的是不能同时进行的,举例来说不能既假设一个圣人视角,又假设一个“百姓日用所不知”的平民视角,让两者同时进行编织。所以它肯定是有时间先后的,两行建设不能同时发生。

新学衡:也是有时间的,就是现象学时间,两者是在现象学时间中编织着进行的。

学生2:那么在现象学的操作中,先验和超越如何区分?

新学衡:《第一哲学》里讲得很清楚,只要ego不在场,那就什么都不在场;ego在场后超越性就先天地在那里了。所以究竟是代表“先验”还是“超越”就可以这样分辨:谈ego的时候就可以理解为先验。现象学还原是ego在还原,ego在干的事就是先验的事,这都是从ego出发的。

学生2:也就是说,从ego出发去直观摆在它面前的事实侧的内容。

新学衡:对,当我思之物在ego面前等待去看的时候,这个ego就是先验的。所以为什么我说两行论和胡塞尔的哲学是可以汇通的呢,就是当胡塞尔把ego置到一切哲学工作之前的时候,也就意味着ego和一个对象必须同时出场,这就是两行论的。

学生2:和两行论相比,我觉得从宏观上看莱布尼茨的哲学更接近中国哲学,胡塞尔这里只是一种认识论的构建。

新学衡:也可以这么说,我把两行论区分为两行论的系统论和两行论的逻辑论,用西方哲学的框架讲,莱布尼茨的更接近于两行系统问题,胡塞尔的是两行逻辑问题。

学生2:现象学对当代欧陆哲学也有很大影响,但严格来讲当代欧陆没有哲学,它谈的都是社会问题。当代的现象学家想的是如何把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体系打通,让存在成为没有被超越的最开始的东西,然后再从存在进行超越来生成胡塞尔的体系,这样就把整个现象学打通。然后,再将其置于社会学概念下,它就会证明这样一件事情:一旦资本进行一种类似于反现象学的工作、一旦资本僭越于任何社会形态之上,就一定会出问题。所以整个欧洲左翼现在坚持把这个至高无上的资本从社会学概念里抽掉,进而解构一切旧的家庭和社会,然后进行一种我们所谓的无政府主义,或者进行扁平化管理。这种操作与我们说的不能把一个体系封闭起来是一样的,那么在他们那里就意味着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的方式封闭,还是有些国家认为的官僚是逻辑封闭的终点,这都与上帝是一样的。上帝、资本、官僚,这些在当代的欧陆哲学是要被拆除的,他们就是这样使用现象学方法进行工作的。

新学衡:你这个理解领悟得到位了。用我们的话来说,他们是用一行的方式解构胡塞尔的两行论。同时我可以说,他们解构胡塞尔是假,真正要解构的是马克思。马克思是两行论的。

学生2:这与英美分析的解构方式还不一样。

新学衡:对,一个是复古性的解构,就是完全走向分析,这就是分析马克思学派的主流;另一个是加达默尔和舍勒他们的路线,这条路线就像你说的那样,他们是要把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打通,打通了以后的结果,实际上就是把现场学的两行压成一行,形成一个新的一行的逻辑理论,然后用这个一行的逻辑理论去描述社会。这两条路线一个是原始的,一个是新的。在他们看来现象学跟分析不一样的地方是,现象学可以模糊。这样就可以就着现象谈现象,不至于去回到那种逻辑的较真中去。还有一个很产生哲学误导的理论就是现在的区块链理论,区块链出来了以后,越来越有人把区块链当成现象学的现象,现象节点跟现象节点之间的一切问题都能区块自治化自行解决。这样,貌似合理但荒谬至极的推论就是,如此一来就不需要一个主权货币和上行社会了。

学生2:这是系统科学吗?

新学衡:系统科学得有系统,而它这个是无系统边界和系统范式的。

学生2:那这个是朴素的经验论吗?

新学衡:它不经验,局部可以计算。他们要证明的是个体跟个体之间自我的区块链连接,可以把整个的国家主权和主权货币解构掉,现在这个思潮十分猖獗。

学生2:对,他们接着后结构主义的路线走。

新学衡:对,然后还有建构,他们把区块链当成是建构的。这就是华尔街他们想要华丽转身而做的事情——现在有一些哲学是为华尔街服务的。要知道美元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搞坏了。那么替代美元的是什么?按照主权货币来说,有能力成为世界货币的就很可能是人民币。但按照他们的理论来说,后区块链理论下所有主权货币都是非法的。美元非法,人民币也是非法的,欧元也是非法的。他们就弄一个类似比特币的所谓中性媒介物替代主权货币。作为中介媒体具有货币功能大家都用,那不就可以了吗?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比特币等最后掌握在谁的手里,在他们眼中比特币不就是人工可操作出来的吗?要知道它的算法是按照降几何级数操作的,比如说一开始操作0.1元能挖出1个币,然后再往前走,花1元在里边挖出1个币,然后再往前花100元挖出0.5个币再往前走10000元挖出0.01个币这样。而那些资本巨头已经把最开始的那些矿都挖完了,而最后他们说这个东西是纯技术的。就跟区块链一样,这不就把人们给欺骗了吗。

学生2:哦对,这和资本家的早期资本积累是一样的。

新学衡:没错,他们说这是应区块链理论的要求生成的。区块链自己生成信用,这样资本和资本家不就又华丽转身了吗?所以我现在需要把两行论讲好。如果大家把马克思看懂也就明白了,马克思的《57-58手稿》里每一个环节都是两行结构。

学生2:好的,很多问题还需要课下再学习学习,谢谢老师。

留下回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