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9 4 月, 2025
主页易哲学院易哲学历史【第2022-2】易哲学院主题讨论之——本然论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制度

【第2022-2】易哲学院主题讨论之——本然论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制度

摘要:本次对话以“本然论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制度”为主题进行探讨。为了明晰中国古代制度的本质属性,接下来我们就本然的视角聊一聊巫祝文化下的共命运体性,讨论古代井田制营卫关系,并从“德”与“中”的表里关系讨论周人治国理政的文化属性。

关键词:巫祝文化  共命运体  营卫关系

学生:老师好,学生有几个问题想请教。

新学衡:好的。

学生:学生在一些书中看到相关的文献记载,讲到说当时的占卜要用到龟甲,而龟甲也有质量之别,龟甲的使用和巫祝文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另外,我们说巫祝文明中巫的行为是与统治阶级相关的,这样一来是不是就意味着在人神关系之中,巫祝文明中人的比重更大?

新学衡:巫祝文明包括这个巫祝活动本身,它的本质是面向整个人类的,你知道他用的那个灵物是吧?用的灵物就是龟骨。这些东西都通通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人在这之中还没有类意识的觉醒,即作为人类还没有从天地系统中以类的方式跳出来。它也有权力结构,也有王、也有一种带有符号性的组织结构,但是这个组织结构与天地组织结构混为一谈,它们是一致的。关于巫本身,观射父讲的很清楚,这个很有意思,巫首先在生理层面上它得干净,然后呢它得单纯,它代表人、代表人类,也就是代表这个共同体。

学生:但是关于这点,我看的资料有说巫不乏有那种曲解行为,或者说他按照自己想要的意思附加其上,他会有这样一种维护自己的统治的行为,所以说他是实质上地为了共同体而服务还是只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走一个形式,这就不好说了。

新学衡:如果你强调这个事情那就不对了,这个你想一想,人类的这种自组织形成的你争我斗、以及由此形成的这种权力结构和动物世界中如猴子、老虎等在种群之内形成的百兽之王之类的东西,它不是一种压榨结构又是什么呢?这就是对一种断裂性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以公正性强行地赋予了它。但在那个时候,巫祝本身实际上连自己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是什么都没弄清,又哪里有现代意义上的统治与剥削的意思?

学生:原来是这样。学生还有个问题,就是说自从转入农耕文明就存在一个问题,也就是关于田的公有制和私有制还有赋税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下行社会“营”的属性,也就是说在一个卦画系统中营爻究竟是阴爻还是阳爻的这样一个问题。

新学衡:嗯,你说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这个事情在我们讨论有周文明的时候,你讨论不出来,你在这里犯了个错误,井田制本身没有税。

学生:我看到的材料说有十税一和井田制两种,然后有的时候会两种都收,我看到孟子提到有一个王说我收一个还不够,还想收两个,说是两种税收制度都要进行。

新学衡:这说的是春秋,你看孔子注《春秋》的时候讲什么时候是初税亩啊,初税亩的时候伴随着一场重大的历史事件,初税亩就意味着原始意义上的井田崩。井田崩而初税亩,井田制是八户人家种九块地,中间的田是公田,这无条件的是公家的,没有税。初税亩开始井田就崩了。

学生:嗯,学生继续谈这个问题,那就是说这种公有制和私有制还有这个这个税的变化,它会影响这个下行的“营”,但是老师您讲过,这里它还有司农,司农应该就属于类似上行社会中行使“营”的职能的这样一个角色吧。

新学衡:对,在营这个系统当中,他就是个管理者了,也就对应卦的四爻。

学生:关于这一点,学生很早之前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说营和卫肯定是一贯的,它们之间必须有一种牵连或者说必须是互相影响的。

新学衡:甚至是转换的,它们是会通的。

学生:但是由于上行的成物之理和下行的成物之理是不同的,所以下行的营爻就只会影响下行的位爻,而不会影响上行的这个位爻。因为上行卫爻,我通俗一点地理解,他吃的属于是一种公粮。

新学衡:不对,这个理论完全错了。你看《管子》当中管子不是说过吗?有一句叫做“作内政而寓军令”,这说的就是兵民合一,井田上边这八户人抽出来就可以参军,这本身就是营卫合一的。你把周代的地图拿出来看就知道了,周本身为什么有平外的藩国?这个藩国就是屯田意义上的卫外,它不是只有卫的功能,不是像现在我们的志愿军、义务兵这样的模式,一边吃着粮食一边扛着枪打仗。他们就是像在边疆屯田那样,通过在边疆屯田的方式养着自己,这一部分人那都是不拖家带口的,都是壮劳力。他们一边在这里种田,一边卫外,如果这部分人不够了,再从内部由近到远抽人补充兵力,部队的形成就是这样的。因此会有职业的大将军,但没有职业的不种地的士兵。

学生:明白了,但是也会有那种处于战乱年代,额外的兵役会重一点的情况。

新学衡:那你看到了战国末的时候那不是全民皆战了嘛,就像沛公刘邦等人,那不都是农民出身吗?自己组织起部队就打仗去了。

学生:那从这个税收相关的制度来看,另一方面也能反视这个君王有没有德吗?

新学衡: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讲否泰两族就是上下关系,德行决定的是生气,就是气长气短。你看像“泰”,那气雨就特别通泰对吧?泰的概念如果在中医的理论里边不就是经络通畅吗?经络通畅那就意味着这个生命体有生机,要想有生机那就需要下行的成物之理很好,上行的成物之理也得很好,但是呢上行要厚积薄发,也就是要求让整个的生命体厚积薄发。上行不妄为、下行又充满了生机,这个就叫“泰”。而否就不是,否的情况就是下行本身它没有这种高效的生产力了,而上行这边还不断地施压,对下行强制性的压榨,这就是上下不通。在这两者之间有三十个卦都在描述中间的状态,否泰两族一共有三十二个卦,其中把否卦和泰卦这两个极端单独拿出来,剩下还有30个卦,它们的上下关系都在这种非极端化当中表现得形形色色。

学生:老师,学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从殷商待到周以后,对于这个忧患意识的问题以及进而产生的德的问题,为什么说这个观念是从天上往下降,从上到下,然后到孟子那里就向更深层次往内转换,这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

新学衡:关于这一点实际上是跟周人的意识形态有关系的。我一直讲我们要心里边要有一面镜子,实际上我们读《尚书》也是一样,《尚书》不完全都是伪书,但实际上按我的看法,那里边有伪造的故事。所以就在参考当中,史实同样是史实,但是叙述的标准他都春秋化了,你看孔子是如何注《春秋》的,你把周代某个做古史的人理解为孔子做《春秋》,那就把三代的历史都给渲染了,这就从三皇五帝开始都染上了谁有德性和谁没有德性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讲课时经常讲一个例子,就是《清华简》里的例子。那里谈到在文王快要离世的时候对武王讲的那个《保训》,在这里边就没有德性啊,是强调在中、是把“中”当成了宝啊。所以说周人虽然强调德性,但他们自己所遵循的东西还是那种权谋的东西。德性呢是他们的一面旗帜,权谋是他的手段,他的真实思想和他包装起来的表达不一样。包括《周易》里边很多东西讲的也是真实的史、真实的事、真实的礼,但是它也有包装,举例来说虽然不是周人做的,但你看像《彖辞》和《象解》中就看得出来。就是《周易》本身的经辞里边也泛着德性的味道,其实这就是说周人把他们的意识形态社会化,这个工作做得很完备。以至于比如说周人读周以前的历史,都像我们读《春秋》一样,就是说春秋战国的那种真实的历史我们都不知道,我们读了一部《春秋》,我们就认为说那个桓公是坏的,那个谁是好的,哪个事情做错了哪个事情做对了,这就是用一种对错观来认识《春秋》。而《尚书》这部书,即便是周人留下那个真实的文本、就算是没有篡改过的文本,也带有像《春秋》这样的表达风格,因此它给尧、舜、禹等历史上的那些人物都贴上了道德与不道德的标签。所以当我们读《尚书》中关于三代史的内容的时候,根据用语,我们都可以把它当某种什么样的真实的史实,但这是周人的语气。这样的话我们在阅读古史的时候加以注意,你就不至于读错。

学生:但是学生始终有一个把握性的问题,就是对于这种古书的意思理解,尤其是像《正义》或者其他人的书还会引用各种东西,有些东西的真伪从原文根本看不出来,面对这类书在行文的时候会延伸写的那些内容,我很难把握这个度的问题,学生比较困扰。

新学衡:的确是这个问题啊,所以说做中国的学问为什么在五十岁之前人都不敢写东西啊,一直不敢写,就是说你不断的在读的过程当中不断的修正对一件事情的信任程度,这就不断的要像抽丝剥茧一样的对一个看似形成共识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意见,这是很难的。

学生:好的老师,那学生没有其他问题了,谢谢。

新学衡:好,希望你越读书越成熟。

前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相关文章

留下回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