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这部著作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成书伴随着文明的迭代。在它成书之前,中华文明的特征是:1.人的种系特征强于人类特征,人类未能完全从自然生态中脱身;2.人们被动遵循自然规律,人类是天人共一的共命运体中的个化命运体;3.社会化活动不得不围绕生存的维系和天人共同体关系下身份的认定;4、由于人们泥于自然,人文的自我觉醒意识初蒙未开。

之后,有周的人文革命让人类脱胎换骨,其特征是:1.充分的农耕文明决定了人类在生理属性上别于自然、别于禽兽;2.重新界定天人关系,让人文世界展现人类意志,即“人与天地参”;3.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别自然、别禽兽,究问每一种人类行为的“人文意义”而成“礼”;4.人类的组织方式展现为血缘伦理的“亲亲”、社会伦理的“尊尊”、社会命运有机体之本然规定的“营”和“卫”;5.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诸元之间形成不同的“两行组织结构”。这场人文革命意味着人类将自身生存的命运从自然的从动性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把握自身命运的主动性。《周易》就是在上述社会、思想革命之际形成的,有关《周易》的哲学讨论离不开上述背景。

0.1绪论-1

0.1绪论-2

0.1绪论-3

留下回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