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Vimeo
Youtube
登录
易哲学首页
《周易》两行营卫论
《周易》哲学基础
道术源流
本然论建构
易哲学院
两行论哲学研究
中西哲学比较
参考书目推荐
两行论新领域
两行金融学
两行中医论
哲学方法论
学术动态
文章推荐
易哲学历史
学子笔谈
登录
欢迎!
登录到您的帐户
您的用户名
您的密码
忘记密码了吗?
找回密码
恢复您的密码
您的电子邮件
搜索
登录/注册
易哲学首页
《周易》两行营卫论
《周易》哲学基础
道术源流
本然论建构
易哲学院
两行论哲学研究
中西哲学比较
参考书目推荐
两行论新领域
两行金融学
两行中医论
哲学方法论
学术动态
文章推荐
易哲学历史
学子笔谈
登录
欢迎!登录你的帐户
您的用户名
您的密码
忘记密码了吗?获得帮助
找回密码
恢复您的密码
您的电子邮件
密码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您。
易哲学网
易哲学首页
《周易》两行营卫论
《周易》哲学基础
道术源流
本然论建构
易哲学院
两行论哲学研究
中西哲学比较
参考书目推荐
两行论新领域
两行金融学
两行中医论
哲学方法论
学术动态
文章推荐
易哲学历史
学子笔谈
最新发布
【第2025-7】本然论建构(二十二)
【第2025-3】荀子读辩(二)
【第2024-12】本然论建构(二十一)
本然论建构
【第2025-7】本然论建构(二十二)
易哲学院
-
2025年7月2日
道术源流
【第2025-3】荀子读辩(二)
本然论建构
【第2024-12】本然论建构(二十一)
道术源流
【第2024-11】荀子读辩(一)
周易释读
《周易》两行营卫论
4.5.1 既济 ䷾
易哲学院
-
2024年5月14日
0
既济卦处于否族族末,是在否的基础上对营卫爻进行变化组合的全排列中,四个营卫爻全部发生变化时所获得的卦态。所以,营卫失序是该卦的显著特征。这意味着对“否”性的强行矫正,但结果绝不是通泰,而是所有个体(爻)的本分性职能全部受到强制性错配和消解。 既济作为否族营卫错配演化的极端性结果,不但失去了两行融通性(否族共有特性),也根本失去了两行组织性(碎片化为一行个体盲目竞争性),一切都类似于从一片秩序的瓦砾废墟中原始重来。等于是一点进化的色彩都不保留地彻底破坏了一个旧世界(秩序),但新世界的建立却遥遥无期,尽显组织性和秩序性被格式化之后的原始初等性。 4.5.1既济-1 4.5.1既济-2 4.5.1既济-3
4.4.4屯 ䷂
2024年5月8日
4.4.3革 ䷰
2024年5月4日
4.4.2蹇 ䷦
2024年4月30日
4.4.1家人 ䷤
2024年4月30日
易哲学课堂
《周易》哲学基础
《易》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易哲学院
-
2022年5月16日
2
笔者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命运体与共命体的关系问题,在《易》的体系中表现为上下行之间的两行关系问题,这被中国的早期思想家视为最重要的基本问题。这里所述的早期思想家并不是指春秋时期的儒家和道家,而是以《易》作者的成书为代表的那一批思想家,他们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将这种思考通过经辞设计的方式表达出来。《易》作者将殷周之际的文化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等革命形态所形成的新思想,以《易》的经辞设计为载体,通过周易的卦画这个“旧瓶”装了进来,这也就标志着中国的文化进入到成熟的哲学化时期。以后的学者一直将《周易》奉为群经之首、六艺之源,正是因为中国哲学的早期思想胚胎就发殇于《易》中,这是一以贯之的。 之后,中国哲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始终围绕着礼乐崩溃之后,人类社会朝向何处去的大问题,这个问题本质上仍然是处理命运体与共命运体的关系的问题。因此,对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易》哲学的基本问题,两者并不偶然地耦合在了一起,那么两行共轭思想和两行和谐的理想就作为一种思想共识而奠基于《周易》当中。 一、“心无为而制窍”的理论初心 《管子》书所处的时代,是从周的一统到天子被架空而进入春秋的这样一个时段,也就是处在从周的礼乐体系向春秋制度演进的关节点。因此管子是春秋前的思想家,管子尊天子,因此管子在世之时还不能说入了春秋,而管子死后齐国发生了政变,这个时候才实质性地进入春秋。这当然不是从断代意义上说的,而是以社会结构演变的角度判定的。与管子相比照,孔子就是春秋向战国时期过渡的思想家,是春秋之末。因此春秋早期的思想家以管子为代表,春秋末期的思想家以孔子、老子为代表,时代背景的不同,他们所关心的哲学问题也有所不同。管子时期的礼乐文明将崩而未崩,因此对管子来说,问题在于为何要构筑礼乐文明、上下两行之间为何要有理论上的相互制约关系,以及为何会有两行和谐的共识性的思想,其以何为基础?因此,我们将管子的反思提炼为:早期思想家的原始思想的合法性的澄清。 管子常常将周公之前的儒家与周公之后的儒家对立起来,前儒家以《易》作者为代表,后儒家以周公为代表。管子以原教旨主义的前儒家思想批判周公之后的儒家思想,认为周公没能将国家的顶层设计问题处理好。自周公起,西周的礼乐文明建构就走上了一条斜路,以至于到了管子的时代,他看到的是礼乐文明的将崩而未崩,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因此管子所思在于,周公之前的哲学思想是基于何种理论合法性设计的?而“心统百骸”、“心无为而制窍”,以及心术、理万物的思想都出自于管子。对管子思想进行如此的还原,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管子没有谈《周易》,但是管子的思想与周易的原教旨主义的儒家思想是相契合的。 “心统百骸”、“心无为而制窍”是管子的重要思想命题,心相当于中央政权、百骸相当于诸侯,因此心术的“无为而制窍”与礼乐文明的哲学设计是一致的。而礼乐文明既要保证农耕文明的富强,又要让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地方、地方与国家政权这样诸层次的两行关系和谐。因此“心无为而制窍”就是管子得到的答案,即以心统百骸的无为而治为标准实现两行和谐,而这种社会治理的思想与医家思想是一致的。医家的心和百骸的关系、心和脏器的关系,就如同国家的中央政权与诸侯、诸侯与其下的其他子结构之间的逐层的两行结构之关系。 然而,在一种两行关系之下,如果没有下行基础的稳健和牢靠,上行结构的乾健则是不可设计的。另一方面,管子也特别强调上行结构的职责,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站在上行结构进行恰当性的整体擘画,并对下行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这样才能“仓廪实、知廉耻”。知廉耻是儒家的“高级词”,仓廪实才能知廉耻,上行擘画做到这一点,国家的存在才具有理论正当性。因此管子强调的是,作为为上行擘画的君子就需要有足够的能力,作为天子就要拿出天子的担当为上行擘画、为下行提供管理和服务,力求构造一个和谐的上下行关系以达到下行的普遍强大、稳定和牢靠,让其如水一样承载上行之舟。这样才能为共命运体的健康前行提供必要保障,而这,正是孔子儒家所缺乏的。 二、荀子“礼待圣人作”的哲学要旨 在管子之后,对于礼乐文明的重构,荀子发出了“礼待圣人作”的感慨。荀子深刻地意识到,如果任由下行结构自由演化,那么终究不能生成健康的共命运体,只有上行的圣人之作与下行的依靠自身规律而健康成长,两者相向而行、上下并建才能实现两行和谐与健康。这种思想显然是《周易》关注的核心,笔者认为这正是中国哲学的根。相反,一旦上下行之间关系失衡又不能做出及时调整,那么社会系统将远离健康、表征出病态。 所谓圣人之作,当代人已经对此十分反感。但笔者要强调的是,荀子所讲的圣人之作并不意味着呼唤着一个万能的人才开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处方、构筑永久的和谐。如果与马克思的哲学相比照,则可看出其一致性。马克思所表达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两行关系,即上下行之间对立统一的互动关系,这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在马克思的理论下就表现为:下行结构决定上行结构,上行结构又反作用于下行结构,这是马克思的哲学的要领。因此对立统一的思想与两行并建思想在本质上是共通的。“一劳永逸”性暴露出了周人制礼作乐的问题,因此管子的理论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问题,我们要注意的是,管子强调的那个礼乐制度设计之初的哲学思想是非常好的,因为它能够生成一种好的制度。尽管周人制礼作乐存在一劳永逸地让两行和谐的图谋,这也导致了很多的问题,但我们更要注意到祖先构造礼乐制度用心何在?在文化人类学意义上,它要给人类开出一个太平,这一点是不能否定的。再看荀子讨论“法先王”与“法后王”的问题,强调的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当上层建筑本身不能够完成自我革新之时就认为存在着一个最好的政治制度,然后就能够一劳永逸地做到永恒的两行和谐,这就过于“一厢情愿”了。因此荀子所言之圣人,要实时的对上行结构进行跟踪评价、诊断,并适时地给出调整(治疗)。 总的来说,这个“圣人之作”应该包括两个基本的要求: 一、要对两行关系的健康与否进行自我系统诊断,这就意味着针对这一哲学问题要给出命运体与共命运体关系的理论维度,并始终要保持状态追踪和诊断服务。 二、基于这种诊断的情况,自上而下的调理权变,这也是管子思想和荀子思想的一个主轴,即扶正祛邪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管子给出的“理”的范畴就具有这两个属性。 如此,将周公之前的《易》作者,周公、管子、孔子、乃至于荀子的思想串连起来,从殷周之际到周秦之际,中国哲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与马克思所关注的问题具有一致性,而这一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其生成与深化都与《易》相关,是《易》将基本问题引申出来,再经由诸子们发扬光大。因此,明晰《易》哲学问题的两行营卫论属性,中国哲学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周易》哲学基础
《周易》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易哲学院
-
2022年2月6日
0
《周易》是一部“卦典”,类似于字典辞书,全书共64个卦,相当于一本只有64个字的字典。 每一个卦由六个卦画组成,卦画称为“爻”。“由爻组卦”和“由文组字”在“构字法”上的原理是一致的。“文”作为“字”的偏旁;“爻”作为“卦”的构件。注意“字”与“文”、“卦”与“爻”的关系均本质上是“整体与局部”、“系统与子系统”、“共命运体与命运体”关系。“爻”分成“阴爻”与“阳爻”两种。“卦”由“爻”的数学全排列获得,故而总计64个。 每个卦有一个汉字组成的名字,对应该卦,称为“卦题”;每个爻依其自下往上位置,分别称之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 每个“卦”和卦中的“爻”都附有一条解释,称之为“卦爻辞”。“乾”“坤”两卦多一条“用九”“用六”的爻辞,加在一起,《周易》计有448+2=450条卦爻辞。 以上就是《周易》全部的原始内容。学术界形成一般的共识,这部“古经”成书于“殷周之际”,著书者为周人。相传为文王或周公,不可考。 另,由“阴”“阳”组成的“卦符”(分成八卦符和六十四卦符),古已有之,为众多考古学证据所证明。相传伏羲画八卦,文王重之。此为传说,卦符生成的历史有文化渊源,值得讨论。 围绕着如何将《周易》讲通,春秋战国之际形成大量“再解释”的学说,并将“再解释”的成果视作儒学的理论根基,从而赋予《周易》“群经之首,六艺之源”的地位。这些解释中的有名者,如《文言》、《彖》、《象》、《系辞》、《说卦》、《杂卦》、《序卦》,均成书于孔子儒学家之手,假托孔子所作,统称《易传》。今本《周易》将《易传》附于古经之后,被当成《周易》的一部分。其中《文言》、《彖》、《象》自王弼之后分条附于易辞之后,被当成“经”的一部分。
关于《周易》的哲学思想史定位
2022年2月6日
研究员专栏
本然论建构
【第2025-7】本然论建构(二十二)
2025年7月2日
道术源流
【第2025-3】荀子读辩(二)
2025年3月17日
本然论建构
【第2024-12】本然论建构(二十一)
2024年12月31日
学术动态
推荐书目
参考书目推荐
【第2022-4】中华文化史考(之三)
参考书目推荐
【第2022-2】中华文化史考(之二)
参考书目推荐
【第2022-1】中华文化史考(之一)
推荐文章
文章推荐
【第2022-5】《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易哲学院
-
2022年5月22日
0
《 周 易 》 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关 系 余 敦 康 《周易》这部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普遍承认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但是,怎样来解释这个事实,如何估价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就主要倾向而言,有四种看法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认为,《周易》本是卜筮之书,其中所蕴含的巫术文化的智慧就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因而应从卜筮的角度来解释。另一种看法认为,虽然《周易》由卜筮演变而来,但它的宝贵之处不在卜筮,而在于卜筮里边蕴含着的哲学内容,卜筮不过是它的死的躯壳,哲学才是它的本质,因而应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第三种看法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天文历法的书,也就是一部科学著作,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不仅对古代的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相吻合,因而应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第四种看法认为,《周易》是一部史学著作,其中保存了多方面的古代珍贵史料,特别是反映了股周之际的历史变革,因而应从史学的角度来解释。 可以看出,研究者对《周易》的性质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便会选择什么样的解释角度。为了对《周易》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作出合理的说明,首先必须讨论一下这部书的性质问题。 应该承认,以上四种看法都能在《周易》的本文以及后人的论述中找到自己的根据,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可以立一家之言。实际上,《周易》作为中外历史上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性质十分复杂,巫术、哲学、科学、史学这几个层面的性质全都具有,也全都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影响。如果我们尊重历史事实,按照历史演变的顺序把这些复杂的性质整合在一起,分清它们的主次本末,区别它们的正传与别传,从文化精神的生成角度来解释,而不是各执一端,以偏概全,那么我们就可以使以上四种彼此分歧的看法达成某种共识,从而较为全面地把握《周易》的性质,更好地来探索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了。 《周易》的复杂性质归根到底是由它的复杂的历史所造成的。按照传统的说法,《周易》成书的过程是“人更三圣(或四圣),世历三古”,即上古伏羲氏画八卦;中古周文王重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下古孔子作十翼以解经。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尽管“人更四圣”未必实有其人,“世历三古"却是大体上符合实际的。这就是承认,《周易》的成书是一个历时数千年的漫长的历史演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既然如此,它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分别受到上古、中古和下古几个不同时期的文化的影响,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而它的性质也就会变得十分复杂,不可能是那么纯粹单一了。 据考古发掘,人类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就利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了。《周易》的发生史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相当于传说中的伏羲时期。当时尚未发明文字,人们的思维水平极为低下,所掌握的知识也很贫乏,不仅不可能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世界,连至上神的观念也没有产生,而普遍奉行着一种原始的巫教。龟下、筮占以及其他一些古老的占卜形式,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由于筮占的特点是根据蓍草排列所显示的数与形的变化来预测吉凶,所以与其他的占卜形式相比,具有一种潜在的优越性,可以通过无数次的排列,逐渐把数与形的变化推演成一个整齐有序而又稳定规范的符号体系。《周易》的那一套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组成的符号体系,反映了这个时期受原始思维支配的巫术文化的特色。如果说这套符号体系蕴含着某种智慧,至多只能肯定其中蕴含着一种神人交感的观念,表现了人类试图掌握客观事物因果联系的努力,除此以外,不会再有什么更高深的意义,因为处于蒙昧状态的原始人是不可能产生高深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的。 大约于殷周之际编纂成书的《易经》则是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水平,实际上是继承了原始的巫术文化传统,把它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拿《易经》来与原始的筮占相比,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易经》除了那套并无高深意义的抽象的卦爻符号以外,又增加了一套由卦辞和爻辞所组成的文字表意系统,其卦爻符号是继承了原始的筮占而来的,其文字表意系统则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虽然这套文字表意系统的素材不过是一些筮占的记录,但是经过一番整理分类、加工改造的工作,提炼成为卦辞和爻辞而系于卦爻符号之下,就具备了多方面的功能,容纳了更大量的信息,启迪了更丰富的思路,而原始筮占的意义和性质也就从此开始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首先,《易经》用确定的文字对六十四卦题了卦名,用九六奇偶之数对三百八十四爻题了爻名,这在巫术文化的发展上是起了影响极为深远的承先启后的作用的。当时的占卜巫术,形式多种多样,所谓“筮短龟长”,龟卜受人尊重的程度又远远超过了筮占。由于《易经》给卦爻符号题了确定的卦名与爻名,不仅充分发挥了筮占的潜在的优越性,使得它的那套符号体系变得更加规范,更加稳定,在与其他占卜形式的竞争中后来居上,而且可以借助文字的提示作用,给那套符号体系赋予某种意义,引发出一种象数的思维模式。就《易经》本文而论,六十四卦的卦名尚未出现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类的象征意义,其爻名也没有提炼出阴阳刚柔的概念。但是,由于中国象形文字的特点,其造字条例如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本身就是以联想律与类比律的思维为基础的,人们受象形文字的启发,从八卦的卦形推演出一套卦象,如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等等,是十分容易的,这就为尔后发展起来的象数思维模式提供了前提,而扬弃了原始筮占的那种单纯根据蓍草的排列去窥探神的意旨的幼稚低级的思维模式。 其次,《易经》凭借它的一套文字表意系统,充分反映了殷周之际人们的精神风貌,记录了当时人们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科学知识、政治伦理知识以及哲理性的生活知识,从而扩大了《易经》内容,具有多方面的性质,这是原始筮占的那种抽象的卦爻符号所不具有的。关于殷周之际的史实,顾颉刚先生在《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中已作了很好的考证,指出有王亥丧牛羊于有易的故事;高宗伐鬼方的故事;帝乙归妹的故事;箕子明夷的故事;康侯用锡马蕃庶的故事等等。关于天文历法的知识,《丰卦》的“日中见斗”、“日中见沫";《明夷卦》的“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复卦》的“七日来复”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关于政治伦理知识,如《临卦》的“ 知临,大君之宜,吉”; 《益卦》的“ 有孚惠心,勿问,元吉”;《谦卦》的“谦谦君子”;《恒卦》的“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等等。关于哲理性的生活知识,如《泰卦》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但是,从总体来看,《易经》所记录的这些知识,其意义不在于这些知识的本身,而是为了卜筮的参考,因而我们不能把它归结为一部科学著作或史学著作,而只能看作是一部卜筮之书。 第三,从《易经》的文字表意系统还可以看出,它反映了殷周之际宗教思想的变革,接受了当时发展起来的以德配天的天命神学观念,并且把这个观念与卜筮相结合,构成一个以天人之学为理论基础的巫术操作体系。在卦爻辞中,天是一个最高的概念,如《乾卦》的“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大有卦》的“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大畜卦》的“何天之衢,亨”;《詬卦》的“含章,有陨自天”。这个天既有自然之天的含义,也是一个主宰人事的至上神,人们可以通过合乎道德的行为获得天的福祐,天与人相互感应。很显然,这是由原始巫术的神人交感的观念发展而来,但是,理性的成分是大大提高了,系统性的程度也更为增强了。原始巫术的神人交感的观念,其世界图式是混乱无序的万物有灵论,而以德配天的天命神学则把世界看作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因此,在这两种观念支配下的卜筮巫术,无论是就思维水平还是就文化意义而言,都是大不相同的。从原始的卜筮到《易经》的卜筮,经历了长时期的演变,中国的文化也由此而从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如果我们对这种文化发展阶段的性质差异视而不见,把《易经》的卜筮简单地等同于原始的卜筮,不严格区分蒙昧状态与文明状态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巫术文化,那是很难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的。 殷周之际宗教思想的变革使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这种转折一方面表现在它对以往的巫术文化作了一次系统的总结,并且熔炼成为一种以天人关系为核心的整体之学,另一方面表现在它以曲折的形式反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理性内容,为后来的人文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通路,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我们应该把《易经》的性质问题放在这个总的文化背景中作全面的考察。 《易传》包括十翼,是对《易经》的一部解释性的著作,大约于战国末年经多人之手陆续写成。就其思想内容的基本性质而言,诚然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哲学,与《易经》本文的那种卜筮巫术大异其趣。但是,作为一部解经之作,它又不能不把用于卜筮的卦爻符号与卦爻辞奉为神圣,力图从象数与义理方面来阐发其中的意蕴,这就使得它的哲学思想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形成了一种哲学思想与卜筮巫术的奇妙的结合。有人强调它的卜筮的一面,其实它的卜筮经过哲学的改造,是一种哲学化了的卜筮,与《易经》本文中的那种卜筮有很大的不同。有人强调它的哲学的一面,其实它的哲学是在卜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带有相当浓厚的巫术文化的色彩,而不同于其他的那些较为纯粹的哲学。因此,如果我们把《易传》的性质简单地归结为卜筮,或者简单地归结为哲学,都是失之于偏颇,不能确切地把握它的特殊性质。 《周易》是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的。在经学传统中,向来是经传不分,把《周易》看作是一部完整的著作,并且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伏羲,提出了“四圣一揆”的说法,这就把《周易》的性质问题弄得更加混乱不堪。由于它具有多重结构,既包括《易经》的卦爻符号与卦爻辞,又包括《易传》的十翼,在内容上反映了上古、中古与下古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容纳了卜筮、哲学、科学、史学各种复杂的成分,所以人们可以各执一端,根据自己的所见把它的复杂性质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性质。后来易学研究中派别的分歧都是由此而来的。《四库全书总目》描述这种情况,归纳为两派六宗。所谓两派是指象数派与义理派。象数派分化为三宗,即汉儒的卜筮:京房、焦延寿的𥘌祥;陈抟、邵雍的图书。义理派也分化为三宗,即王弼的“说以老庄”;胡援、程颐的“阐明儒理”;李光、杨万里的“参证史事”。加起来就是两派六宗。除此以外,《四库全书总目》还指出:“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 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 繁。”(《四库全书总目》上册卷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页)所有这些派别分歧都是由对《周易》性质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这种分歧在历史上早已存在,并且一直延续到当代。尽管每一个派别都对易学研究作出了贡献,扩大了易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但是关于《周易》性质问题的研究也由此而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因为除了需要仔细分辨它所固有的复杂性质,还需要花费气力来克服各种历史上沿袭下来的顽固的门户之见。 鉴于目前的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我们觉得,那些由历史所造成而又各有其合理内核的门户之见不能再重复了,有必要对它们持一种超越的态度,从广义的文化史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新的探索。所谓广义的文化,这个概念可以通过其外延与内涵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把握,如果其外延无所不包,广泛涉及各个文化领域,那么其内涵则必然缩小为某种本质的核心的层次。其实《四库全书总目》所说的“《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早就把《周易》看作是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了,虽然它的外延广大到无所不包,而居于本质核心层次的内涵却收缩为一种很小很小的《易》道。这个《易》道就是《周易》的思想精髓或内在精神,从根本上规定了《周易》的本质属性。就《周易》所容纳的内容而言,诚然是广泛涉及到卜筮、哲学、科学、史学以及其他的许多文化领域,但是,所有这些都只是文化分支而不是广义的文化。从逻辑上来看,文化分支的属性与广义文化的属性,两者是不能等同的。只有当我们从所有这些文化分支中找到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易》道的东西,才能真正看出《周易》在外延上的扩展以及在内涵上的渗透。因此,我们对《周易》的性质问题的研究可以摆脱以往的那些门户之见,而转化为一种广义的文化史的研究。如果我们结合这种在外延上无所不包的广义的文化,侧重于研究《周易》的内涵,极力弄清究竞什么叫做《易》道,把它的本质的核心的层次发掘出来,那么我们将不仅可以据此而较为准确地判定它的基本性质,使目前的各种分歧的看法获得一定程度的会通整合,而且可以加深我们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为中国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周易》的外延与内涵主要是通过《易传》而后确定的。《易传》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人文主义高涨的文化背景,与《易经》所反映的那种宗教巫术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在从《易经》到《易传》的长达七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经历了一次从巫术文化到人文文化的重大的转化,走过了一段从合到分再从分到合的曲折的过程。人们称春秋战国时期为世界历史上的轴心期,西方、印度、中国这三个大的文化圈都是几乎同时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轴心期打破了古代文化数千年长期保持的宁静,使精神领域变得喧闹沸腾,众多的哲学家在三个地区首次涌现,反映出人类意识的觉醒。轴心期的特点,一方面是产生了激烈的精神冲突和思想的分裂;另一方面是通过不断的讨论、争辩和相互交流,世界上所有三个地区的人类全都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创造了历史全景中的共同因素。这是人类历史的突破期,人类自觉地迈出走向普遍性的步伐,树立最高的追求目标,就是以轴心期为真正的起点的。(参阅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如果我们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文化放在这种世界历史的宏观背景中来考察,它的特点和意义将会变得更加显豁。 在这个时期,西周的那种统一的无所不包的天命神学是解体了。精神领域的那种沉寂停滞的局面是打破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由原始的统一而走向分裂,正如《庄子 ·...
【第2022-4】绝地天通:中国文明起源的“红山模式”
2022年4月29日
【第2022-3】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国立场
2022年4月21日
讨论栏
【第2025-7】本然论建构(二十二)
易哲学院
-
2025年7月2日
0
从共同体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根源上说,共同体的上行机制的本质是所有主体的共同养生机制。社会有机体与真实生命有机体本质的不同,在于生命有机体内嵌有使身心两行自我协调、脏器各司其职且防范病患的“基因”,程序化地充当“养生主”的作用。而社会是人类从动物世界中走出的基础荒漠,有待置入人文基因组、并期待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性存在,原本缺失人文的维度和共同体维度上的预置基因,但人文社会自身的理性自觉其本质意义就在于采集、生成、置入、维护这一理论基因。这个基因一旦发挥其功效,那么它就焕化为面向人文有机共同体的“本然道术”。而这一本然道术的植立,当仁不让地成为社会上行结构的第一要务。本然道术就是社会全部个体共同的“养生主”。 中间主体的内涵丰富,本身就是一个小范围的共同体,它们的存活样态和基本平衡决定着社会的基本面,是共同体社会基本问题的真正根源。它们犹如生命体的功能器官,一旦罹患病疾便危机整个社会。如果说真实生命体存在一个“治未病”意义上的机体内部自协调机制,那么现实的共同体社会中,所谓的“上行机制”就必须是这一自协调功能的承担者。 本然论建构-1 本然论建构-2 本然论建构-3
【第2025-3】荀子读辩(二)
易哲学院
-
2025年3月17日
0
《劝学》作为《荀子》第一篇,它能够反映出荀子哲学体系的宗旨,其内容具有导论的意义。以导论言之,《劝学》从“学”与“不学”之别引入荀子的主题,荀子的最高目标在于隆礼,而最低目标在于别禽兽,“学”与“不学”首先就为人禽划界。“劝学”学的是礼,礼是使人变成人的基本前提,而人类从禽兽世界别立出来,禽兽属性是人天然自带的,如何处理这禽兽属性?这就是荀子强调学礼的用心所在。 礼的本义在于天下为公,它对于人的禽兽属性而言是否定性的,否定性的根本在于礼的关照是共同体,而禽兽属性是自私利己的,因此人禽之别的标志就是公私之别,在荀子这里共同体意识直接指向礼本身。人从动物属性中挣脱出来的“人化”过程就是通过礼的洗礼,让人从“为我”转向“为天下”,投身于现实的礼乐社会治理中去。可见,人禽之分是荀子哲学的一大特色,他将礼的哲学思考置于文化人类学的宏大视角,从发生学的角度思考人文如何发生、“人化”如何实现。 荀子读辩-1 荀子读辩-2 荀子读辩-3
【第2024-12】本然论建构(二十一)
易哲学院
-
2024年12月31日
0
从我们对人类人文成长的进路来看,特别是经历了“别禽兽”“别自然”的人文化自觉的进路来看,中间主体的地位应该是“人文化”程度高级化的命运体存在。如果说“禽兽间性”伦理是除有限血缘关系之外广泛敌防、互害、对峙的种群共生伦理,“自然人间性”伦理是利已者间适者生存的个体竞争伦理,那么“人文共同体间性”伦理就应该是适合共同体凝结化自由创新机制最佳生存条件之公共士壤培植下的共享伦理。因为中间主体是社会产出的源头,直接与共同体社会发生“生产-消费”的对接关系,可注意的是,这种关系的实质是对等交换,并不触及两行关系中意义流的质地转换,从而可以不纳入两行逻辑关系转化处理。这种直接性派生出以一般等价物公共换算的市场交换体系。这样,货币流很容易混同于一般信息流,从而纳入信息传输和信息加工的网络理论体系,进行处理。但道术的网络体系不是基于信息的,而是基于意义流的。在意义流落实为产品实现的角度看,实体经济用更为贴切也更为复杂的意义流处置网络更能清晰理解。 本然论建构-1 本然论建构-2 本然论建构-3
【第2024-11】荀子读辩(一)
易哲学院
-
2024年11月13日
0
殷周之际的农耕革命实现了让中国人以“生生”的本然之道从禽兽的自然之道中超越出来的转变,我们将本然论作为中国哲学的质的规定性,原因在于本然论强调“德”,有“德”才有生生,有生生一切才有前提。人类源自自然界,从禽兽中走出,人类从禽兽的“自然境界”到人类的“人文境界”的转变中经过一个重要的“本然境界”的时段,人文基于本然。 荀子集成性地继承了孔子,但走的是一条不同于思孟学派的道路,荀子开辟了一条哲学人类学的道路,他以超越的视角将人类思想史贯通性地整体把握,因此荀子不只是一个集成性的儒学家,也是一个哲学史家。荀子思考“自然境界——>本然境界——>人文境界”的发展历程,对人文历史的发展轨迹进行探索,强调人文之道不能离开本然之道,不能忘记人自身具备的动物性。为了满足生存所需,动物性天然是自私的,这是个体“生生”的成己之理,在人文社会中表现为“小人”性。人文革命就是要将个体的“成己之理”纳入更高的“成道之理”中,在承认人的“小人”性的基础上将人改造为人文化的君子,要做到这一点依靠的正是礼,因此荀子要在孔子哲学的基础之上向前探索,去发掘圣人制礼作乐的哲学精神。 荀子读辩-1 荀子读辩-2 荀子读辩-3
【第2024-10】本然论建构(二十)
易哲学院
-
2024年11月1日
0
为了分析复杂的社会有机体,将抽象的问题落实到具体,我们将聚焦于社会的中间主体的探讨。所谓中间主体,指的是非最底层命运体和最高共命运体的中间层次的两行命运体。它们的本质属性是与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人文组织形式,就其发生论基础来说,每一个这样的中间主体都是一个“新生事物”,因而遵从满足自身规定性的“成物之理”;将其置换成道术语言体系,它所对应的是相应的道术体系及其内涵的“成道之理”。 真实的社会复杂共同体是以这些中间主体为网络节点的“n行”立体化组织结构。因此在真实而丰富的两行命运体当中,是凝聚着诸多层次的中间性类主体的:对于它的下面主体而言它是上行结构,而对于它上面的高级主体而言它是下行主体,并且每一个高级主体所辖的下行结构不止一个而是一组。这就构成了“类似倒立树状的权分”布局的网络结构,因此一个非最高级别的(类)共同体事实上镶嵌在两个秩阶相连的两行组织结构的中间:对上它以下行身份司职,对下它以上行身份对下道统。 本然论建构-1 本然论建构-2 本然论建构-3